《走近分形与混沌》读书笔记(part9)--感性让人自然,理性让人智慧,理性和感性结合才能产生完美

学习笔记
学习书目:《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 》-张天蓉;



分形与音乐


一般来说,人们不会否认艺术(如雕塑、建筑、绘画等)与数学的关系,因为它们需要一点理性的计算。但如果说到音乐与数学的关系,大多数人可能很迷惘:数学与音乐有关系吗?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他认为音阶更多是出于推理而不完全是人耳分辨的纯粹自然结果.

那么分形与音乐又有啥关系呢?


回顾一下我们前几个Blog所说的曼德勃罗集:

我们看到图中除了有属于曼德勃罗集的黑点,还有各种各样颜色的点。那么这些五彩缤纷的点是咋回事呢?


我们都知道,这张美妙的图片出自一个简单的迭代公式:
Z n + 1 = Z n 2 + C (1) Z_{n+1}=Z_n^2 +C \tag{1}
在计算机程序中,我们设定不同的C值,并从 Z 0 0 Z_0=0 开始迭代,得到 Z 2 Z_2 Z 3 Z_3 Z 4 Z_4 ,…如果在多次迭代(比如64次)后, Z n Z_n 距离原点的距离 D D 小于100,则我们认为这个C属于曼德勃罗集,并将这个C点涂黑; 而其他各种颜色的C点,则可以表示多次迭代(比如64次)后, Z n Z_n 距离原点的距离D所处的不同层次(比如: 500 > D > 100 500>D>100 为红 , 1000 > D > 500 1000>D>500 为黄, D > 1000 D>1000 ,为绿, 等等…)

这些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了不同的数学迭代性质,那么如果我们不用颜色表示, 而用"哆来咪发唆拉西"表示,那么就产生了分形音乐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1005250 查看本文章

除了曼德勃罗集之外,人们还研究了许许多多其他种类的分形,并且发现,自然界的分形现象比比皆是:从漫长蜿蜒的海岸线,到人体大脑的结构,分形似乎无所不在!分形最重要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自相似性。除了自相似性之外,分形还表现出随机性,以及非线性迭代引起的非线性畸变

当仔细观察曼德勃罗集的图形时,在多次放大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见到似曾相识、却又不完全相同的图景,这里的似曾相识,就是来源于分形的自相似性;而不完全相同,则体现了曼德勃罗集图形因非线性变换而表现的貌似随机的一面。


听音乐时,我们不也经常听到某个旋律反复出现,然而又变化多端,并不是只做简单重复的情况吗?也许,正是这种相似性和随机性的和谐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似又随机,互相渗透,穿插其中,才使音乐给了我们艺术的美感,给了我们无穷想象的空间。

人们通过计算机,分析了音乐大师们的作品,发现分形结构普遍存在于经典音乐作品中,比如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不仅仅是像曼德勃罗集那样看起来复杂的分形存在于音乐之中,更广义的说:美妙而简单的数学规律普遍存在于音乐大师的作品之中


分形与艺术


感性让人自然,理性让人智慧,理性和感性结合才能产生完美。科学是文化艺术的精髓,分形概念除了用于音乐之外,其他如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中的分形也是比比皆是,自相似是一种易于被观察到的自然结构,因此,经常被创造各种文明的人类,有意或无意地表现于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


分形设计特别多地用于建筑设计中。有了分形几何之后,各种别出心裁、与分形相关的建筑设计更是层出不穷。


类似于分形音乐,在绘画艺术上,也有人用计算机产生分形绘画,比如说,一座山就可以用一个生成子及一个基本初始图形,按照下面的迭代过程用计算机产生出来。

发布了219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02 · 访问量 9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37422217/article/details/1056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