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智能合约经济的可行性

本文初步论述了当前智能合约经济的可行性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可能途径。作者为CasperLabs密码经济学家Alexander Limonov

介绍

总体来说,由公链部署的智能合约驱动经济是否可行尚不明确。 dApp虽已可实际运行,但针对用户体量[1]的研究表明,存量用户大多集中在菠菜或数字货币转账/兑换场景(微博平台Steemit是值得关注的有趣个例)。

高投机性透支了区块链的预期价值,菠菜和投机交易终将变得毫无价值。 智能合约区块链开发者面临的问题,是找到方法释放认知价值,并为有力、简便地部署应用搭建平台,来填补现有机构、企业和交易所尚无法提供优质服务的细分市场。

概念化

区块链领域缺乏高度一致的业务框架,使可行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前路黯淡。作为初步探索,我们尝试按失信成本的两个维度对业务关系进行分类(如购买服务、商品或履行法律义务)。首先,反映由偏差导致潜在外部成本的,我们称为“法治”;其次,反映股本和退股时潜在沉没成本的,我们称为“关系强度”。

法治维度反映了两方面因素。虽然监管等级和规章制度是交易的核心构件,但现实中,评价特定业务关系,仍须考虑出现法院立案难、判决不公正、诉讼成本高等复杂因素的风险。应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并非关系本身固有的,而是外部社会环境引起的。

同法治类似,关系强度维度也反映了两方面因素,但这些因素是关系固有的。一个是涉事双方(或多方)特有关系的持续时间,尤其重要的是长期合作的口碑。另一个是建立或维持关系必要的投资成本,例如投资于特定关系的物资或培训而产生的成本。

现在,我们将详细分析一些示例。

银行(法治度高,关系强度高)——银行网点中普通个人支票账户受到多个政府机构(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的监管和保障。客户会多年在同一家银行办业务——有时甚至是一辈子。

线上零售商(法治度中,关系强度中)——Amazon帐户可能会成为长期关系,因为多次使用同一帐户和使用多个帐户并无多大区别。而且,尽管可以诉讼,但为一双劣质又未按时投递的鞋子而打官司并不现实。

政府机构(法治度高,关系强度高)——所有美国公民均应履行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规定的,被严格执行的,大多数情况会持续终生的各种法律义务。

跳蚤市场(法治度低,关系强度低)——虽然因一双不如意的鞋子与亚马逊打官司胜面很小,也总好过起诉混乱街市上完全匿名的卖家,是绝不可能赢的。

最后,让我们看看框架中其他业务关系的定位。

这与智能合约区块链有什么关系?

在公链上部署智能合约通常被视为中心化机构(如银行)去中介化的一种手段。若区块链技术真能实现支持者认为的潜力,那么这种融合了商业思维和政治意识,深受“密码朋克”思想影响的愿景,很可能被政府视为威胁。正如Vlad Zamfir所说[2],意识形态的纠结使开展链上业务的前景极不明朗,部分原因是开源项目仍依赖于易受政府指控的核心开发团队。直接挑战大型机构也不明智,因为这些机构会对政府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去中介化道路的另一个障碍是,发达国家的中心化第三方机构,实际上还未表现出极端去中心化支持者所担心的危险。简而言之,大多数人从没想过银行也可能欺诈或破产,只能通过FDIC理赔或法院裁决,才能拿回自己的钱。此外,银行间可以非常便捷地发展和维护关系(如透支保护,易用统一的UX等),对去中介化的态度也并不统一。

就像客户与银行或医生建立“制度化”的关系一样,大多数人都对线上零售商相当满意,无论是在处理法务方面还是长期稳定关系带来的价值方面。供应链关系也可像垂直整合一样维持数十年。

哪里适用智能合约?

尽管作为颠覆者和去中心化推动者的角色,公链的前景已然黯淡,但仍有机会发现并开创一片完全不同的天地。这片天地就是分布式市场。以目前的形式,区块链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半匿名参与者之间交易任意数字资产(CryptoKitties虽然粗陋,但也算该概念的简单证明)。即使连Steam都会有某天消失导致数字资产流失的可能,这种情况也不大可能发生在分布式市场中,而且分布式市场允许所有人进入。

分布式市场是人类未来生活发展的基本特征——交易枢纽。未来区块链可提供相应的数字空间(区块链本身)、标准的权重和度量(加密安全性)以及合约仲裁(智能合约),就像一百年前井然有序的街市一样。它的优势除了可交易全新类别的商品,还可为自发市场带来有力的法治(由代码强制执行)和(由于缺乏信任而产生的)高关系强度,而无需复杂的政府机构或(参与者)大量投资支持。

未来应用的常见场景(以及为何不适用)

汇款——尽管比特币或以太坊可能有助于规避资金管制或在恶性通胀时保值,但正是这些用途使这类应用——至少在拥有强大执法机构的国家——不会一直存在,。

供应链追踪——公链对于持续多年的供应链关系并非必要,只能用于特定场景(例如,亚马逊卖家从不同的小厂家订购各种日用品)。

未来应用的更好场景

个人信用——促成陌生人见面(像是第一次约会)可通过智能合约解决。双方及第三方(如餐馆)将通证存入合约,一旦使用智能手机确认对方到达,并通过双方接入的第三方Wi-Fi网络自动验证,合约将退还押金,并为第三方(或创建者)带来利润。区块链解决方案避免了中心化平台对个人数据二次使用的担忧,也使此类合约相对容易部署,而无需维护中心化服务器。尽管此例仍有局限,但展示了完全没有法治(除书面公证)且关系强度很低的场景。

学术引用追踪——当前,学术界正面临挑战:让公众和其他学者更易了解他们的成果。尽管免费非营利期刊未来可能会成为解决方案,但发表无疑仍需缴费,这就限制了资金有限的学者。好在区块链支持小额支付和已发表论文的引用验证。也就是说,每篇合约关注的(包含引用的)论文在区块链上发表,都会向原作者付费。如果论文被高频引用,作者将获得报酬。系统的缺点在于需要建立规范,论文只能发表于区块链上而非链下——早期用户的奖励制度可以缓解该缺点。与前面的示例类似,无需援引版权法,学者与原作者的关系也非常短暂。第三方非营利出版商虽可按上述原则顺利部署系统,却存在被学界强烈关注的派系利益(如特定理论支持者)占据的风险,而区块链出版系统甚至可与普遍适用的行业评审机制集成在一起(仅限于被高频引用的学者,可在链即时验证)。

[1] https://www.stateofthedapps.com/rankings?sort=dau&order=desc

[2] https://medium.com/cryptolawreview/against-szabos-law-for-a-new-crypto-legal-system-d00d0f3d3827

发布了1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0 · 访问量 1349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asperLabs/article/details/10541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