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sorflow实现神经网络搭建

一般来说,神经网络分为模型,训练和测试,则通常可以包含三个文件,即model.py、train.py和test.py。下面以MNIST手写体数字识别的LeNet-5为例,完整搭建该神经网络。

1.mnist_inference.py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 定义神经网络结构相关的参数
INPUT_NODE = 784  # 输入层的节点数。对于MNIST数据集,这个就等于图片的像素
OUTPUT_NODE = 10  # 输出层的节点数。这个等于类别的数目。
# 因为在MNIST数据集中,需要区分的是0~9这10个数字,所以这里输出层的节点数为10

# 定义与样本数据相关的参数
IMAGE_SIZE = 28  # 图像尺寸
NUM_CHANNELS = 1  # 通道数
NUM_LABELS = 10  # 手写数字类别数目

# 第一层卷积层的尺寸和深度
C0NV1_DEEP = 32
C0NV1_SIZE = 5

# 第二层卷积层的尺寸和深度
CONV2_DEEP = 64
CONV2_SIZE = 5

# 全连接层的节点个数
FC_SIZE = 512


def inference(input_tensor, train, regularizer):
    """
    定义卷积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过程。这里添加了一个新的参数train,用于区分训练过程和测试过程。
    在这个程序中将用到dropout方法,dropout可以进一步提升模型可靠性并防止过拟合,dropout过程只在训练时使用。
    """

    # 声明第一层卷积层的变量并实现前向传播过程。
    # 通过使用不同的命名空间来隔离不同层的变量,这可以让每一层中的变量命名只需要考虑在当前层的作用,而不需要担心重名的问题。
    # 和标准LeNet-5模型不大一样,这里定义的卷积层输入为28x28x1的原始MNIST图片像素。
    # 因为卷积层中使用了全0填充,所以输出为28x28x32的矩阵。
    with tf.variable_scope('layer1-conv1'):
        # 定义过滤器或者卷积核
        conv1_weights = tf.get_variable("weight",
                                        [C0NV1_SIZE, C0NV1_SIZE, NUM_CHANNELS, C0NV1_DEEP],
                                        initializer=tf.truncated_normal_initializer(stddev=0.1))
        conv1_biases = tf.get_variable("bias", [C0NV1_DEEP], initializer=tf.constant_initializer(0.0))
        # 使用边长为5,深度为32的过滤器,过滤器移动的步长为1,且使用全0填充。
        conv1 = tf.nn.conv2d(input_tensor, conv1_weights, strides=[1, 1, 1, 1], padding='SAME')
        # bias_add:Adds `bias` to `value`.
        relu1 = tf.nn.relu(tf.nn.bias_add(conv1, conv1_biases))

    # 实现第二层池化层的前向传播过程。这里选用最大池化层,池化层过滤器的边长为2,
    # 使用全0填充且移动的步长为2。这一层的输入是上一层的输出,也就是28x28x32的矩阵。输出为14x14x32的矩阵。
    with tf.name_scope("layer2-pool1"):
        pool1 = tf.nn.max_pool(relu1, ksize=[1, 2, 2,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

    # 声明第三层卷积层的变量并实现前向传播过程。这一层的输入为14x14x32的矩阵。输出为14x14x64的矩阵。
    # 通过tf.get_variable的方式创建过滤器的权重变量和偏置项变量。
    with tf.variable_scope("layer3-conv2"):
        conv2_weights = tf.get_variable("weight", [CONV2_SIZE,
                                                   CONV2_SIZE,
                                                   C0NV1_DEEP,
                                                   CONV2_DEEP],
                                        initializer=tf.truncated_normal_initializer(stddev=0.1))
        # 卷积层的参数个数只与过滤器的尺寸、深度以及当前层节点矩阵的深度有关,
        # 所以这里声明的参数变量是一个四维矩阵,
        # 前面两个维度代表了过滤器的尺寸,第三个维度表示当前层的深度,即通道个数,第四个维度表示过滤器的深度,即个数。
        conv2_biases = tf.get_variable("bias", [CONV2_DEEP], initializer=tf.constant_initializer(0.0))

        conv2 = tf.nn.conv2d(pool1, conv2_weights, strides=[1, 1, 1, 1], padding='SAME')
        # 使用边长为5,深度(个数)为64的过滤器,过滤器移动的步长为1,且使用全0填充。
        # tf.nn.Conv2d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函数来实现卷积层前向传播的算法。这个函数的第一个输入为当前层的节点矩阵,即输入张量。
        # 注意这个矩阵是一个四维矩阵,后面三个维度对应一个节点矩阵(输入张量),第一维对应一个输入batch。
        # 比如在输入层,input [0,:,:,:]表示第一张图片,input [1,:,:,:]表示第二张图片,以此类推。
        # tf.nn.Conv2d第二个参数提供了卷积层的权重,即过滤器(卷积核),第三个参数为不同维度上的步长。
        # 虽然第三个参数提供的是一个长度为4的数组,但是第一维和最后一维的数字要求一定是1。
        # 这是因为卷积层的步长只对矩阵的长和宽有效。
        # 最后一个参数是填充(padding)的方法,TensorFlow中提供SAME或是VALID两种选择。其中SAME表示添加全0填充

        relu2 = tf.nn.relu(tf.nn.bias_add(conv2, conv2_biases))
        # tf.nn.bias_add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函数给每一个节点加上偏置项。注意这里不能直接使用加法,
        # 因为矩阵上不同位置上的节点都需要加上同样的偏置项。虽然下一层神经网络的大小为2*2,但是偏置项只有一个数(因为深度为1),
        # 而2*2矩阵中的每一个值都需要加上这个偏置项。

    # 实现第四层池化层的前向传播过程。这一层和第二层的结构是一样的。
    # 这一层的输入为14x14x64的矩阵,输出为7x7x64的矩阵。
    with tf.name_scope("layer4-pool2"):
        pool2 = tf.nn.max_pool(relu2, ksize=[1, 2, 2,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

        # 将第四层池化层的输出转化为第五层全连接层的输入格式。第四层的输出为7x7x64的矩阵,
        # 然而第五层全连接层需要的输入格式为向量,所以在这里需要将这个7x7x64的矩阵拉直成一个向量。
        # pool2.get_Shape函数可以得到第四层输出矩阵的维度而不需要手工计算。
        # 注意,因为每一层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都为一个batch的矩阵,所以这里得到的维度也包含了一个batch中数据的个数。
        pool_shape = pool2.get_shape().as_list()

        # 计算将矩阵拉直成向量之后的长度,这个长度就是矩阵长宽及深度的乘积。
        # 注意这里pool_shape[0]为一个batch中数据的个数。
        nodes = pool_shape[1] * pool_shape[2] * pool_shape[3]

        # 通过tf.reshape函数将第四层的输出变成一个batch的向量。
        reshaped = tf.reshape(pool2, [pool_shape[0], nodes])

    # 声明第五层全连接层的变量并实现前向传播过程。这一层的输入是拉直之后的一组向量,
    # 向量长度为7x7x64=3136,输出是一组长度为512的向量。此处引入了dropout的概念。
    # dropout在训练时会随机将部分节点的输出改为0。dropout可以避免过拟合问题,从而使得模型在测试数据上的效果更好。
    # dropout一般只在全连接层而不是卷积层或者池化层使用。
    with tf.variable_scope("layer5-fc1"):
        fc1_weights = tf.get_variable("weight", [nodes, FC_SIZE],
                                      initializer=tf.truncated_normal_initializer(stddev=0.1))

        # 只有全连接层的权重需要加入正则化
        # 当给出了正则化生成函数时,将当前变量的正则化损失加入名字为losses的集合。
        # 在这里使用了add_to_collection函数将一个张量加入一个集合,而这个集合的名称为losses。
        # 注意这是自定义的集合,不在TensorFlow自动管理的集合列表中。
        if regularizer != None:
            tf.add_to_collection('losses', regularizer(fc1_weights))
        fc1_biases = tf.get_variable('bias', [FC_SIZE], initializer=tf.constant_initializer(0.1))
        fc1 = tf.nn.relu(tf.matmul(reshaped, fc1_weights) + fc1_biases)
        # 如果train为真,进行dropout,如果为假,就不进行
        if train:
            fc1 = tf.nn.dropout(fc1, 0.5)

    # 声明第六层全连接层的变量并实现前向传播过程。这一层的输入为一组长度为512的向量,
    # 输出为一组长度为10的向量。这一层的输出通过Softmax之后就得到了最后的分类结果。
    with tf.variable_scope('layer6-fc2'):
        fc2_weights = tf.get_variable("weight", [FC_SIZE, NUM_LABELS],
                                      initializer=tf.truncated_normal_initializer(stddev=0.1))
        if regularizer != None:
            tf.add_to_collection('losses', regularizer(fc2_weights))
        fc2_biases = tf.get_variable("bias", [NUM_LABELS], initializer=tf.constant_initializer(0.1))
        logit = tf.matmul(fc1, fc2_weights) + fc2_biases

    # 返回第六层的输出。
    return logit

2.mnist_train.py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 import input_data

# 加载mnist_inference.py中定义的常量和前向传播的函数
import mnist_inference

# 配置实现指数衰减学习率的相关参数
BATCH_SIZE = 100
# 一个训练batch中的训练数据个数。
# 数字越小时,训练过程越接近随机梯度下降;
# 数字越大时,训练越接近梯度下降

LEARNING_RATE_BASE = 0.01  # 基础的学习率
LEARNING_RATE_DECAY = 0.99  # 学习率的衰减系数

# 配置实现正则化的相关参数
REGULARAZTION_RATE = 0.0001  # 正则化项的权重

# 配置实现滑动平均模型的相关参数
MOVING_AVERAGE_DECAY = 0.99  # 滑动平均模型的衰减率

# 训练迭代轮数
TRAINING_STEPS = 80000


def train(mnist):
    """
    定义输入输出placeholder,其中mnist_inference.INPUT_NODE为784,mnist_inference.OUTPUT_NODE为10。
    TensorFlow提供了tf.contrib.layers.l2_regularizer函数,它可以返回一个函数,这个函数可以计算一个给定参数的l2正则化项的值。
    类似的,tf.contrib.layers.l1_regularizer可以计算L1正则化项的值
    """
    # 调整输入数据placeholder的格式,输入为一个四维矩阵。第一维表示一个batch中样例的个数;
    # 第二维和第三维表示图片的尺寸;第四维表示图片的深度,对于RBG格式的图片,深度为3。
    x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BATCH_SIZE,
                                    mnist_inference.IMAGE_SIZE,
                                    mnist_inference.IMAGE_SIZE,
                                    mnist_inference.NUM_CHANNELS], name='x-input1')

    y_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None, mnist_inference.OUTPUT_NODE], name='y-input')

    regularizer = tf.contrib.layers.l2_regularizer(REGULARAZTION_RATE)  # 返回一个可以计算l2正则化项的函数

    y = mnist_inference.inference(x, True, regularizer)
    # 直接使用mnist_inference.py中定义的前向传播过程

    global_step = tf.Variable(0, trainable=False)
    # 定义存储训练轮数的变量,这个变量不需要计算滑动平均值,所以这里指定这个变量为不可训练的变量(trainable=False)。
    # 在使用tensorflow训练神经网络时,一般会将代表训练轮数的变量指定为不可训练的参数

    variable_averages = tf.train.ExponentialMovingAverage(MOVING_AVERAGE_DECAY, global_step)
    # 给定滑动平均衰减率和训练轮数的变量,初始化滑动平均类,ExponentialMovingAverage还提供了num_updates参数
    # 来动态设置decay的大小,因此,通过给定训练轮数的变量可以加快训练早期变量的更新速度

    variables_averages_op = variable_averages.apply(tf.trainable_variables())
    # 在所有代表神经网络参数的变量上使用滑动平均。其他辅助变量(比如global_step )就不需要了。
    # tf.trainable_variables()返回的就是图上集合GraphKeys.TRAINABLE_VARIABLES中的元素。
    # 这个集合的元素就是所有没有指定trainable=False的参数

    cross_entropy = tf.nn.sparse_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ogits=y, labels=tf.argmax(y_, 1))
    # 因为交叉熵一般会与softmax回归一起使用,所以TensorFlow对这两个功能进行了统一封装,
    # 并提供了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函数。比如:
    # cross_entropy = 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y,y_),
    # 其中y代表了原始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而y_代表标准答案,即标签。这样通过一个命令就可以得到使用了softmax回归之后的交叉熵。
    # 在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分类问题中,TensorFlow还提供了
    # tf.nn.sparse_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函数来进一步加速计算过程。
    # 注意,tf.argmax(vector, axis=1),其中axis:0表示按列,1表示按行。返回的是vector中的最大值的索引号,
    # 如果vector是一个向量,那就返回一个值,如果是一个矩阵,那就返回一个向量,
    # 且这个向量的每一个元素都是相对应矩阵行的最大值元素的索引号。

    cross_entropy_mean = tf.reduce_mean(cross_entropy)
    loss = cross_entropy_mean + tf.add_n(tf.get_collection('losses'))
    # get_collection返回一个列表,这个列表包含所有这个losses集合中的元素,这些元素就是损失函数的不同部分,
    # 将它们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最终的损失函数。
    # 其中tf.add_n([p1, p2, p3....])函数是实现一个列表的元素的相加。输入的对象是一个列表,列表里的元素可以是向量、矩阵等

    learning_rate = tf.train.exponential_decay(LEARNING_RATE_BASE,
                                               global_step,
                                               mnist.train.num_examples / BATCH_SIZE,
                                               LEARNING_RATE_DECAY,
                                               staircase=True)
    train_step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learning_rate).minimize(loss, global_step=global_step)
    # 通过exponential_decay函数生成学习率,使用呈指数衰减的学习率,
    # 在minimize函数中传入global_step将自动更新global_step参数,从而使得学习率learning_rate也得到相应更新。

    with tf.control_dependencies([train_step, variables_averages_op]):
        train_op = tf.no_op(name='train')
    # 在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时,每过一遍数据既需要通过反向传播来更新神经网络中的参数,
    # 又要更新每一个参数的滑动平均值。为了一次完成多个操作,TensorFlow提供了tf.control_dependencies机制

    saver = tf.train.Saver()
    # 初始化TensorFlow持久化类

    with tf.Session() as sess:
        # 初始化所有变量
        init_op = tf.global_variables_initializer()
        sess.run(init_op)

        # 在训练过程中不再测试模型在验证数据上的表现,验证和测试的过程将会有一个独立的程序来完成。
        print("****************开始训练************************")
        for i in range(TRAINING_STEPS):
            xs, ys = mnist.train.next_batch(BATCH_SIZE)

            # 类似地将输入的训练数据格式调整为一个四维矩阵,并将这个调整后的数据传入sess.run过程
            reshaped_xs = np.reshape(xs, (BATCH_SIZE,
                                          mnist_inference.IMAGE_SIZE,
                                          mnist_inference.IMAGE_SIZE,
                                          mnist_inference.NUM_CHANNELS))

            train_op_renew, loss_value, step = sess.run([train_op, loss, global_step],
                                                        feed_dict={x: reshaped_xs, y_: ys})
            # print("After %d training step (s) , loss on training batch is %g." % (step, loss_value))
            if i % 1000 == 0:
                # 每1000轮保存一次模型。
                # 输出当前的训练情况。这里只输出了模型在当前训练batch上的损失函数大小。
                # 通过损失函数的大小可以大概了解训练的情况。
                # 在验证数据集上的正确率信息会有一个单独的程序来生成。
                print("After %d training step (s) , loss on training batch is %g." % (step, loss_value))

                saver.save(sess,
                           "./model/model.ckpt",
                           global_step=global_step)
                # 持久化一个简单的tensorflow模型。注意这里给出了global_step参数,这样可以让每个被
                # 保存模型的文件名末尾加上训练的轮数,比如“model.ckpt-1000” 表示训练1000轮之后得到的模型。
                # 通过 saver.save函数将tensorflow模型保存到了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code\tensorflow\model\model.ckpt文件中。
                # 每次保存操作会生成三个文件,这是因为tensorflow会将计算图的结构和图上参数取值分开保存。
                # 第一个文件为model.ckpt.meta,它保存了tensorflow计算图的结构;
                # 第二个文件为model.ckpt,这个文件中保存了tensorflow程序中每一个变量的取值;
                # 最后一个文件为checkpoint文件,这个文件中保存了一个目录下所有的模型文件列表。

        print("*******************训练结束****************************")


# 主程序入口
def main(argv=None):
    """
    主程序入口
    声明处理MNIST数据集的类,这个类在初始化时会自动下载数据
    """
    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_data/", one_hot=True)
    if mnist != None:
        print("*************数据加载完毕*****************")
    train(mnist)


# TensorFlow提供的一个主程序入口,tf.app.run会调用上面定义的main函数
if __name__ == '__main__':
    tf.app.run()

3.mnist_eval.py

import time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 import input_data

# 加载mnist_inference.py和mnist_train.py中定义的常量和前向传播的函数
import mnist_inference
import mnist_train

# 每10秒加载一次最新的模型,并在测试数据上测试最新模型的正确率
EVAL_INTERVAL_SECS = 10


def evaluate(mnist):
    with tf.Graph().as_default() as g:  # 将默认图设为g
        # 定义输入输出的格式
        x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mnist.validation.images.shape[0],
                                        mnist_inference.IMAGE_SIZE,
                                        mnist_inference.IMAGE_SIZE,
                                        mnist_inference.NUM_CHANNELS], name='x-input1')
        y_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None, mnist_inference.OUTPUT_NODE], name='y-input')

        xs = mnist.validation.images
        # 类似地将输入的测试数据格式调整为一个四维矩阵
        reshaped_xs = np.reshape(xs, (mnist.validation.images.shape[0],
                                      mnist_inference.IMAGE_SIZE,
                                      mnist_inference.IMAGE_SIZE,
                                      mnist_inference.NUM_CHANNELS))
        validate_feed = {x: reshaped_xs, y_: mnist.validation.labels}

        # 直接通过调用封装好的函数来计算前向传播的结果
        # 测试时不关注过拟合问题,所以正则化输入为None
        y = mnist_inference.inference(x, None, None)

        # 使用前向传播的结果计算正确率
        # 如果需要对未知的样例进行分类,使用tf.argmax(y, 1)就可以得到输入样例的预测类别
        correct_prediction = tf.equal(tf.argmax(y, 1), tf.argmax(y_, 1))
        # 首先将一个布尔型的数组转换为实数,然后计算平均值
        # 平均值就是网络在这一组数据上的正确率
        # True为1,False为0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iction, tf.float32))

        # 通过变量重命名的方式来加载模型
        variable_averages = tf.train.ExponentialMovingAverage(mnist_train.MOVING_AVERAGE_DECAY)
        variable_to_restore = variable_averages.variables_to_restore()
        # 所有滑动平均的值组成的字典,处在/ExponentialMovingAverage下的值
        # 为了方便加载时重命名滑动平均量,tf.train.ExponentialMovingAverage类
        # 提供了variables_to_store函数来生成tf.train.Saver类所需要的变量
        saver = tf.train.Saver(variable_to_restore)  # 这些值要从模型中提取

        # 每隔EVAL_INTERVAL_SECS秒调用一次计算正确率的过程以检测训练过程中正确率的变化
        # while True:
        for i in range(2):  # 为了降低计算机的压力,此处只利用最后生成的模型对测试数据集做测试
            with tf.Session() as sess:
                # tf.train.get_checkpoint_state函数
                # 会通过checkpoint文件自动找到目录中最新模型的文件名
                ckpt = tf.train.get_checkpoint_state("./model")
                if ckpt and ckpt.model_checkpoint_path:
                    # 加载模型
                    saver.restore(sess, ckpt.model_checkpoint_path)
                    # 得到所有的滑动平均值
                    # 通过文件名得到模型保存时迭代的轮数
                    global_step = ckpt.model_checkpoint_path.split('-')[-1]
                    accuracy_score = sess.run(accuracy, feed_dict=validate_feed)  # 使用此模型检验
                    # 没有初始化滑动平均值,只是调用模型的值,inference只是提供了一个变量的接口,完全没有赋值
                    print("After %s training steps, validation accuracy = %g" % (global_step, accuracy_score))
                else:
                    print("No checkpoint file found")
                    return
                time.sleep(EVAL_INTERVAL_SECS)
                # time sleep()函数推迟调用线程的运行,可通过参数secs指秒数,表示进程挂起的时间。


def main(argv=None):
    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_data/", one_hot=True)
    evaluate(mnist)


if __name__ == '__main__':
    tf.app.run()

文件结构如下图所示: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6201400/article/details/10848861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