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背景知识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在日益重视学习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教育思潮影响下,我们对基础知识——事实性知识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以为强调学习能力就可以轻视基础知识,或者能力提升允许以知识量的减少为代价。如果提倡重视知识积累,被认为忽视能力要素。这不仅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且对现实的学习教学产生损害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这里知识是指“真”知识有效知识而言的,以示与谣言、伪科学等噪音相区别。

没有事实性知识的作为能力训练基础,没有背景知识作为思维支撑,任何能力的架构只是空谈。这一点,威林厄姆说得很清楚,“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需要全面的事实性知识支撑的”,“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

的确如此,大脑的思考作为一种高级技能,其思考活动离不开事实性知识。原因是“我们不是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接触新知识的,我们会根据这方面的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我们学习的新东西”。这里“已有的知识”是作为理解新知识的背景知识而存在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简单地说“理解建立在背景知识之上”。

总之,背景知识对于理解知识、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的背景知识越丰富,其创造性思考活动空间越大,解决复杂问题的可能性确也越大,其能力也就越强。创造性活动不能凭空产生。当然对于具体的实践者来说,一个人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事实性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上,那是书呆子。适时地将它们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来,灵活运用于问题解决之中,实现大脑技能的训练提升,技能是将知识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尝试、练习才能熟练运用,这是创造创造之源。

学习的形式和方法本身并无好坏对错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别,而这因人而异的,但也有些共性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练习是必须的;对于某些知识内容而言,长期记忆是必须的。那么,我们怎么看待练习呢?如何把握度呢?

第一是学习练习内容的选择。哪些内容需要反复地练习?一是基础性内容,就是某门学科中经常出现、重复使用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内容;二是哪些需要自动化过程的技能,用我们经常使用的话语方式就是基本技能。对于不同的人群,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应当有所区别,不能脱离实际一刀切。

第二是合适的量。量虽因人而宜,不可过多或过少,有一个恰当的数量保证。让一个知识内容获得持久的记忆,需要多少次练习?没有定论,因为不同的人的识记能力不一样,这就是差异。有的人一次训练就较好地获得技能或记忆,有的可能需要好几次的重复,对此需要作出合理安排。练习的量需要区别对待,量不足不能熟练难以产生感悟,但重复低层次的超量练习,使人失去练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

第三是分散练习。分散练习好还是集中练习好?研究的结论是总体上分散练习好于集中练习。显而易见,这是符合心理学的记忆—遗忘规律的。分散与集中相对而言,集中学习和分散练习是比较好的学习组织方式。但在实践上不好操作,这里有两点是需要注意,一是对于新学的知识,应当及时做好巩固练习,这是最要紧的。二是后一次练习,需要对前次练习的内容,尤其是核心知识和基本概念适当重复。多角度多层次练习,因为一次训练成功,并不能保证下次依然成功,原因是除了遗忘,就是练习的环境改变。因此,为了多角度多层次训练,需要寻找新的环境、新的问题情景,也就是所谓的“变式训练”。单调的重复会导致思维的疲劳和定势。

拥有更丰厚的知识背景,对于学习的必要性表现在:让思考更省力(自动化);让记忆更持久;获得基本技能;达到精通知识从中产生联系联想。

学习,首要的是从基本原理出发去研究、钻研。还需要注意的是,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学习知识,和为考试学习知识,是有所不同的。在研究解决科学、工程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一种创新思维,而不是去着力搞一些技术名词,搞科学、工程项目必须立足现有设备和技术,从实情出发,创新思路,以与时俱进和发展的眼光,不断综合平衡新老技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仅空谈创新技术是无效的。

还要注意一点,若要为登上山峰征求建议,要问那些爬到山顶的人,而尽量不要问没有爬过山的人。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nds123/article/details/114725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