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的思维--思考的第一步就是先提炼出一个基本框架

        如果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那么可以说每一件事情都包含在其他事物之间,包括我们的社会体系,包括整个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处于某一特定的体系当中。一辆行驶的汽车,一匹奔跑的骏马,一栋建筑,一个面包,你、我、他,所有的一切都从属于某一个大的框架之下,而一切事物又具有自己独有的框架。

        事实上,这种特性决定了整个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而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应该形成一个框架,这是我们打造思维结构的一个基本前提。那么为什么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着眼于一些细节问题,而要重点先打造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呢?这实际上和我们对于信息的把握、处理能力息息相关。

        当我们面对1-3个问题的时候,通常会变得比较轻松,我们有更多精力来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可是一旦信息量增加,尤其是当我们面对一大堆繁琐的、无秩序的信息时,我们必须尝试着运用一些更有效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它们。

        事实上,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到新事物,接触更大的信息量。比如在英国,当一个孩子长到18岁的时候,或许已经接触到了14万个广告,而这一数据仍在提升。尤其是考虑到他们对于互联网,自媒体的灵活运用以及痴迷,这会让他们所接触的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

        但有一个问题同样很明显,我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并没有比之前更好,甚至于我们的信息接受能力和提取能力变得更弱了,尽管我们相对的了解了更多发生在身边和外部的事情,但与信息总量相比,这种比例非常低。而我们在处理和接收的这些信息,甚至于在将这些信息转化到解决生活难题方面,更是存在很大的不足。

        在学校里面,老师们让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并进行归档,或者让他们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一篇论文。这个任务将会变得非常艰难,尽管这些学生都坚称他们找到了最为全面的资料,可是他们没有办法将资料整合在一起,他们没有办法选择一个更好的消化吸收这些知识的方法。

        在办公室里面,总是有一大堆的资料和文件堆放在哪里等着我们来处理,尤其是当领导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整合和提炼时,事情总是变得令人头疼,我们往往纠结于该如何理出一个特别的头绪来整理这些文件。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所面对的是一大堆的信息或者说信息碎片,这些信息通常是散乱的。我们通常能够一次记住一件事情或者三件事情,能够一次性记住不含任何规律的三个数字,但是没有办法一次性将太多的信息碎片弄到脑子里面。这个时候,自身仅有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尤其是随着信息的不断增多,我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混乱。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思考的内容放在一个特定的思维框架中进行分析,将多有接收到的信息碎片放到一个特定的框架中去分析,这样实际上就减轻了大脑的负担,而且我们也能更好的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

        从这一方面来说,打造框架的作用就是为了有效地将信息聚合成一体,这样我们就能够有效地缩小思考的范围,能够节省更多的脑力,那么打造框架究竟该如何进行呢?我们可以先从戴维处理信息的方式说起。当老板提出了不同的任务时,戴维经过短暂的分析后,采取了分类的方式,从而对各个不同的信息进行了有效分组。

        文件----底稿备份、合同样本、会议草稿

        商品----机票、咖啡

        人----副总经理、财务会计、修锁的师傅

        这种分组思考方式实际上确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结构和框架。我们可以重新梳理一下戴维的思维方式,这样就可以很快的了解这个框架。这个框架的核心“老板交代的任务”;“老板交代的任务”,可以分为三类,他们分别是文件、商品、人。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类似于金字塔的结构,金字塔的顶端是“老板交代的任务”,塔身是“文件”、“商品”、“人”这三个主要分类,塔基则是三个类别下的具体任务。这种层面向下分解的模式就是一种框架,一种金子塔结构,而类似的思考方式就是一种金字塔形状的结构化思考模式,我们称之为金字塔思维。

        金字塔结构思考方法往外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提炼,或者说打造框架的第一步就是自下而上的进行提炼。思考者先将一些信息片段收集起来,然后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分析,总结一个大概的规律,然后通过最基本的信息片段进行概括和归纳,逐步往上进行提炼,最终形成了一个从上往下层层分散的结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25580555/article/details/131076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