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广告营销-工作心得

前言:

作者本身是做大数据工程方面的工作,最近开始转型做一些广告运营的工作,基于最近的工作,谈一点心得体会,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顺便总结一下在数字广告营销方面的工作。


数字广告营销:

作者所在公司部门的主营业务是移动广告,所谓移动广告,通俗一点解释就是:你每次打开手机app跳出来的广告 或者 在你浏览app内部的信息时,镶嵌在信息流之间的广告,以此来给广告主做一些品牌推广、拉活、拉新、促销等工作。
在广告投放中,对于广告主来说,总要有一些指标来衡量最终的投放效果(如果没有衡量标准,那广告主的钱又不是白送的,凭什么给你来投放?)。所以在我们数字移动广告的投放中,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名词和指标,构建起整个数字广告营销系统,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这些指标的限制下,尽可能的满足广告主提高投放意愿,从而在广告主那里获取更多的广告预算,提高我们的收入。


目标

  • 总体目标:赚钱
  • 如何赚钱:
    (1) 首先要让客户赚钱,我们才能赚钱(战略)
    (2) 优化平台投放能力(战术)
  • 赔钱的买卖要不要干?曾经从老大那里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广告主急需进行一批拉新的广告投放,但是投放价格可能比较低,这个投放最终可能会导致我们平台的亏损,但是平台最终还是帮他们做了。最后这个广告主说,他们给好几家平台联系这个事情,只有我们平台实实在在帮他们进行了投放。原因何在:老大说要算小账,更要算大账,小账就是指每一次的投放都要保证盈利,大账就是为了和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偶尔一次的亏损也是要做的。

战略与战术

  • 战略:在战略层面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达成一致的合作协议。有时候一个战略层面合作协议的建立,相比你吭哧吭哧的做战术层面的优化,周期更短而且见效更快。
  • 战术:虽然战略层面很重要,但最终都要落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针对平台和媒体在整个投放链路上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流量折损,比如响应率、竞得率、曝光率、点击率),进行点对点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优化平台投放能力,减少流量折损、提高平台收入。

运营

其实我做的工作还不算是真正的运营,因为还处在初始阶段,主要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数据分析师,通过对现网数据的分析,挖掘其中可优化的点。用我们内部的话来说,主要是进行流量折损的优化。一条广告的流量从产生到最终曝光点击,是一整条链路,这条链路上包括:
媒体(app)流量请求 ----> 平台(adx)流量反作弊、筛选 —> 流量发送到上游平台(DSP) —> DSP 出价 ----> adx汇总平台出价、竞价 —> 获胜平台及广告素材下发给媒体(app) —> 媒体(app)侧竞价 ----> 曝光 —> 点击 ----> 点击后续行为
整个链路是非常长的,不同的媒体在不同的阶段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流量折损,从我们日常的数据检测平台上可以看到媒体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去针对性的完成优化、修复。


常见问题

  • 流量质量
    (1)、关键字段的缺失:设备信息,经纬度信息,网络信息等
    (2)、假量:非正常app产生的流量,通过代理ip刷量、虚拟机刷量、多机控制刷量等
    (3)、掺量:掺入非自身app产生的流量来侵吞广告预算。
    在平台内部是有反作弊系统的检测的,对于一些假量、掺量的媒体流量会进行分析,一旦发现,会被列入不信任媒体列表,甚至扣除虚假流量造成的金钱损失,影响双方合作关系。
  • 填充率
    (1)、用户匹配度:对一些促销、拉活、拉新等的行为,跟用户密切相关,如果流量覆盖的用户不是广告主的目标用户,广告主是不会傻到把钱投放到这些流量上的。
    (2)、投入产出比:对于广告主来说,他们是要评估自己的投入带来的效果的,这个效果可能指的是收入、也可能指的是转化效果(比如点击率、cpc、唤端率、点击后续行为等)。如果转化效果不理想,广告主就会对投放失去兴趣。
  • 素材问题
    素材是整个投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素材的好坏直接决定对用户的吸引力。
    诱导素材:为了提高用户点击率,从而降低cpc指标,大部分平台都会使用诱导素材来提升投放效果(业界通用),其实这是一种造假行为;有些媒体(app)允许投放诱导素材,有些媒体(app)不允许投放诱导素材,不允许投放诱导素材的媒体会做定时监测,如果发现是诱导素材,剥夺你进行曝光的机会,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
    创意素材:除了诱导素材,在素材设计创意方面,目前看,平台侧做的还不够好,或者说单单的进行素材创意并不能解决通用的用户点击问题,因为不同的用户感兴趣的点不太一样,在通投的情况下,并不能把握住所有用户的兴趣点。这一方面可能要结合用户画像,进行用户定投,也就是个性化推荐(这是个大工程,还在努力构建中)
  • 曝光率
    站在adx侧的角度来看,影响媒体曝光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价格和素材
    (1)、如果价格太低,在媒体侧没有竞争力,导致无法曝光。
    (2)、只要控制好下发的素材不是媒体拒绝的素材,且价格有竞争力获胜的情况下,就能拿曝光。
    (3)、关于信息流的曝光方式,一直有一个疑问:用户在刷信息流的时候,可能上报的流量还没有响应,对应的广告位就已经在手机上消失了,这种情况下,媒体侧是怎么解决曝光问题的?
  • 点击率
    关于点击率,一般来说就直接和曝光的素材相关了,素材对用户的吸引力够不够,素材是否准确抓住用户的兴趣点!上面说到,在点击率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平台侧一般会将广告主原生素材替换成诱导素材,来提升效果,但这样做往往是有风险的。所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对点击率进行预估,通过机器学习来预估用户对素材的点击率,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 cpm、cpc
    我给新员工培训的时候,讲过cpm和cpc,这是两个指标,两个数字,重点是如何去理解这两个指标所包含的含义
    **cpm:**千次曝光的支出,直接表明我们对流量的出价情况。
    **cpc:**一次点击的支出,cpc计算公式通过转化,可以和cpm联系上,cpc = cpm/(ctr * 1000),可以从这个公式中看到,cpc和cpm以及ctr(点击率)直接相关,它所衡量的价值,不仅能体现我们对流量的出价情况,同时能衡量我们投放的效果(点击效果)。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广告主(或者平台)都对投放的cpc有一定的要求。

产品化思维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发现一个问题,除了在战略层面和客户、媒体达成相关协议来提高快速提升收入的情况下,日常的一些小打小闹的优化,都是零零碎碎的工作,自己的总结,无外乎几项:替换诱导素材提高点击率、流量关键字段缺失的补充、黑名单素材的更改等,可操作性空间实在太小,刚开始还觉得有点意思,后来慢慢就有一些疲乏。
所以老大说要有产品化的思维,发现一个优化点,深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提升,如果带来的提升可观,直接找产品和研发,讨论进行产品化的可能性,并推动产品化(就是据理力争、催、一遍又一遍的沟通,哎呀,一想到这儿,我就头疼)。


技术

技术是用来干嘛的?
技术是用来给业务服务的,是要间接产生GDP的。我之前就是搞技术的,大数据工程师,每天沉浸在数据构建中,根据业务方需要(产品、运营、研发),提取数据,数据可视化。很少去考虑这些数据交给产品、运营、研发之后,他们起到的作用。
现在做了一段时间半运营半数据分析师的工作,大概知道了提取之后的数据的流转方向。
一方面数据用来分析论证自己的想法,作为推动工作的依据。没有数据论证的基础,你所有的想法都只是猜想,甚至是妄想,别人不会依据你的猜想来完成你想要实现的功能和优化。
另一方面就是去体现大数据的价值,比如上文提到的“点击率预估”,“假量、掺量数据的反作弊”等,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能力,甚至是机器学习的手段来对业务进行更细粒度的优化,而所有这一切操作都离不开数据。


后语

正如上文提到那样,从我看到的现象,运营工作有时候是很零碎的,而且我暂时还没有涉及到和外部人员沟通的事情,只是通过内部平台的数据,来做一些数据上的优化,一旦设计沟通事宜,恐怕会更繁琐。
针对目前的工作,最大的挑战是根据数据和业务,深挖内部可优化的点,不仅仅是形成零碎的解决点,更重要的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henzhiang1/article/details/120779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