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复合织物的织制及性能测试开题报告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意义与背景(内容为宋体小四,建议在300-500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服饰要求的提高、服装更新周期变短,人们着装追求个性化加强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织物市场的不断增长需求。再加上新型面料与多功能面料的开发,使得多层复合织物技术也在随着外在形势全面发展。伴随着多层复合织物设备的改进与多层复合织物助剂的发明,目前多层复合织物技术的发展具备整理流程缩短,加工速度加快;工艺更趋合理;强调最终定形;更注重服用性能;充分发挥设备功能合理保养设备这五个主要特点。
多层复合织物的目的是使纺织品规格化;改善纺织品的手感;改变纺织品的外观;赋予纺织品某种特殊功能,其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就是使织物“完美化”或“功能化。多层复合织物对织物影响非常大,比如对拉伸、悬垂、透气、褶皱、耐磨、色牢度、静电等方面的性能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国外多层复合织物的特点及我国多层复合织物的发展过程,探讨多层复合织物对各种不同面料性能的影响,多角度地阐述多层复合织物技术全面发展的内容。
二、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指标(内容为宋体小四)
(1)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纺织品和多层复合织物进行非标准化的分类,以达到制定优化标准化测试方法的目的。
(2)确定标准化的测试的检测指标、测试环境、实验样品尺寸和配套辅助材料添加的合理性及辅助材料的尺寸。
(3)观察并分析纺织品和多层复合织物低速冲击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解决方案,并以不同类别材料的冲击实验验证所提出的测试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4)利用制定的标准化测试方法,对经编间隔织物压缩性能与冲击防护性能关系进行研究。
利用SPSS软件对压缩弹性指标等参数与低速冲击剩余冲击载荷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研究压缩过程的各参数与剩余冲击载荷值关系,建立冲击吸能模型,分析研究材料的压缩性能与冲击防护性能关系。
三、毕业设计的关键问题及难点(内容为宋体小四,建议在300字以内)
(1)以低速冲击人体防护为目标,基于SHLJ-LSIT-O1型低速冲击测试仪,提出表征材料抗低速冲击性能的六大指标(“剩余冲击载荷”、“峰值持续时间”、“冲击加速度峰值”、“材料破损情况”、“系统吸收能量”和“材料吸收能量”),赋予各指标的物理含义,从测试指标上进一步明确制定低速冲击测试标准所要保证准确性、可比性的对象。
(2)基于现有的SHLJ-LSIT-O1型低速冲击测试仪,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纺织品与多层复合织物的低速冲击特性,运用聚类分析理论对其进行非标准化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别材料和不同的冲击情况,初步提出纺织品和多层复合织物低速冲击的标准化测试方法,为规范研究材料的抗低速冲击性能和人体防护效能奠定实验基础。
(3)基于建立的低速冲击标准化测试方法,对经编间隔织物压缩性能和冲击防护性能进行研究,提出通过测试其压缩特性可初步预测材料的冲击防护性能,对后续开发经编间隔织物作为人体防护用材料具有积极意义。
四、毕业设计方案(总体方案图及其有关计算、或研究方案、研制方案)的制定(内容为宋体小四,建议在1000字以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本课题从测试条件、样品归类、辅助材料的选择、测试方法等方面开展冲击试验、理论分析和实验论证,尝试建立纺织品与多层复合织物低速冲击性能的标准化测试方法,并基于该测试方法对经编间隔织物的压缩性能和冲击防护性能进行系统性表征和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在前期设计完成的新型冲击防护检测仪器的基础上,提出可用于冲击防护测试的6个检测指标:“剩余冲击载荷”、“峰值持续时间”、“冲击加速度峰值”、“材

料破损情况”、“系统吸收能量”和“材料吸收能量”,该六项指标可作为表征材料的冲击隔离防护能力的常用检测项;
(2)以测试标准化为目的,研究样品尺寸、硅胶缓冲层厚度变化与剩余冲击载荷之间的关系。在本论文的实验条件下,得到如下的实验结果:一般柔性材料尺寸增加或减小对剩余冲击载荷值影响不大,而刚性材料尺寸改变会导致剩余冲击载荷发生变化,当正方形的刚性材料的边长增加到10cm时,剩余载荷值随尺寸增加变化趋缓,为便于实验操作,本论文的样品规格统一设定为边长为l0cm的正方形;硅胶缓冲层的尺寸变化和层数增减都会对剩余冲击载荷测试数据产生影响,但对于定性比较试验而言,硅胶缓冲层的改变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基于保护传感器的目的,本论文的冲击测试至少添加一层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硅胶缓冲层。
(3)根据纺织品和多层复合织物的低速冲击特性,通过聚类分析(SPSS软件)对测试材料进行样品分类。通过对样品的分类管理,设定和完善适用于各个类别的测试方法,从而实现对相关测试方法的规范标准化。文中根据各种类材料冲击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准确性和合理性,分类制定适合于各种纺织品和多层复合织物的测试方法。
(4)基于标准化测试方法,对经编间隔织物的压缩性能与冲击防护性能关系进行研究。通过低速冲击实验,发现经编间隔织物的压缩性能与其低速冲击防护性能具有相关性,经多元线性回归建立压缩弹性压缩模量等参数与剩余冲击载荷值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此模型可有效预测试样弹性压缩模量参数与剩余冲击载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毕业设计计划进度(内容为宋体小四)
序号 内容和要求 起止时间
1 确定论文方向,写出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023-3-01~2023-3-19
2 实习准备工作,搜集相关资料 2023-3-22~2023-3-26:
3 完成论文前三章 2023-3-29~2023-5-02
4 完成论文初稿 2023-5-02~2023-5-09
5 根据指导老师的讲评及意见,修改并提交二次论文草稿 2023-5-17~2023-5-29
6 论文成型,指导老师讲评修改并定稿 2023-5-30~2023-5-31

六、参考文献(至少1 5篇,与任务书中参考文献重复度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内容为宋体小四)
[1]王冬青.阻燃整理对纯棉与纯涤纶织制及性能影响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2]过宁.后处理工艺对涤纶织物手感风格的影响[D].上海:东华大学,2018.
[3]张永久,冯爱芬,祖倚丹,李俊杏.毛织物拒水拒油整理及其对织制及性能的影响[J].《毛纺科技》,2019(06),第231页.
[4]康莉.织物结构与多层复合织物对织物强力的影响[J].《四川纺织科技》,2019(04),第22-23页.
[5]鲍丽华,周静宜,陈放.拒水整理对织物风格的影响[J].《纺织科学研究技》,2019(09),第93页.
[6]陈志铭,张祺俊.功能性整理对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N].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9-06-15,(3).
[7]张侦义,张佩华. 牛奶纤维/棉混纺针织物湿处理和多层复合织物研究[N].国际纺织导报,2018-01-15,(2).
[8]李雪艳.尼龙66织物环保阻燃多层复合织物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8.
[9]王章明,张友梅.涤纶织物经多层复合织物其机械性能及手感的变化[J].《丝绸技术》,2018(10),第1-3页.
[10]孙洁,贺江平,翟锐根,赵建华.中性纤维素酶整理对丝光棉织制及性能影响的研究[J].《 印染助剂》,2019(01),第17-21页.
[11] 凌群民,谭磊.多层复合织物工艺对纯苎麻针织制及性能的影响[J].《纺织学报》,2020(7),第39页.
[12]李婷婷.硅氟拒水拒油整理剂的制备及对羊毛织物的应用研究[D].苏州: 苏州大学,2018.
[13]李婷婷,李燕雯,蒋耀兴.拒水拒油整理对精纺毛织制及性能的影响[J].《印染助剂》,2018(10),第20页.
[14]吴坚,王倩. 第27届全国毛纺年会论文集-改善腈/涤织物抗起毛起球性分析[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15]曹静.纯棉织物超级柔软整理技术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8.
[16]余志成,杨力.柠檬酸防皱整理对丝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J].《丝绸》,2008(8),第141-143页.
[17]陈艳峰,田宁. 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关于多层复合织物对羊绒织物颜色鲜艳度的影响[C].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9.
[18]贺良震.涤纶黑色织物的多层复合织物加工[J].《染整技术》,2019(08),第19-22页.
[19] Wang L . Performance Testing of Textiles: Method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2016.
[20]Shaw J H , Rajan V P , Blacklock M , et al. Towards Virtual Testing of Textile Composites: Calibration of Thermoelastic Tow Properti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14, 97(4):1209-1217.
[21]Bolick R L , Kelkar A D , Taylor J A .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UNSTITCHED, STITCHED AND Z-PINNED TEXTILE COMPOSITES UNDER STATIC LOADING[C]// Recent Advances in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5.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orth Carolina A & T State University 626 McNair Hall, 1601 E Market Street Greensboro, North Carolina, 27411, USA, 2005.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heziqiong/article/details/13165208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