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粗暴入门机器学习,你不必再观望

大家好,我是自兴动脑AI在线的娜娜老师。

今天,我向你们推荐下6月1-5日,Nemo老师开讲了一门入门机器学习的课程,短短几天时间,已有483名学员付费报名学习,广受好评。




给大家介绍下Nemo老师,现就职于自兴动脑AI在线讲师,中国海洋大学工学硕士,欧盟Erasmus+ COSI理学硕士。五年计算机图像与机器学习领域经验,应用CV与ML方法解决化学及光谱学问题。曾主导西班牙Granada皇家画作无论检测项目,参与NASA 火星探索计划(EM)子项目Mars Rover传感器设计,参与瑞典Munskjo corp特种纸张判别项目, 芬兰Specim, ltd木材水分含量快速检测项目。


如果你之前没有学习过该课程。我将通过“机器学习机器学习5天从0-1的转变”与你们分享关于机器学习方面的一些心得。


课程背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当前机器学习领域招聘市场的行情。



上面表格中所有带有“算法”、“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视觉”字样的职位,都需要懂机器学习。


在产品和服务中应用机器学习模型,已经逐步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通行方法。甚至很多传统软件企业,也开始尝试应用机器学习。说得更直接一点,人工智能正处在炙手可热的风口浪尖上,作为程序员不会机器学习都不好意思去找工作了。

很多技术开发者迫切希望快速进入人工智能领域从事工程或者算法等相关工作,这也是我推出这门课程的初衷。录播视频获取请添加娜娜老师QQ:3250627866

课程大纲

本课程针对机器学习初学者,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及学习意义入手,以模型为驱动,五天时间,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最简单的实列,带你打开机器学习的大门,帮你了解机器学习实现从0到1的转变。


本课程大纲分为五大部分,共计450分钟:


第一部分:走进AI的世界,看AI的冰山一角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部分从意义和作用出发,给出相应的学习方法和与理论配套的编程学习,告诉你什么是人工智能。有的学员会来和我探讨,人工智能将如何变革他们的行业,以及他们可以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去给自己的工作带来新突破,那么你需要人工智能能干什么,以及会带你了解常见的实现手段,让你的工作效能提升1000%。


第二部分:数据准备与监督学习的一般流程

  • 抓住关键,个个击破。本部分重在详细讲解有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分类、逻辑回归、聚类、训练集测试集模型。这几个模型不仅基础、经典、常用,而且数学工具特别简单。
  • 数据是机器学习的基础,那么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呢?海量数据中一定有大量不完整、不一致。数据预处理有四个任务,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 变换和数据规约。


第三部分:决策树与随机森林算法

  • 深谙其理,才能灵活应变。本部分开始带大家了解什么是决策树算法、信息熵、信息增益、过拟合。


第四部分:Python实现手写数字分类

  • 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本部分讲述numpy、panda、数据结构、Sklearn、可视化,从此开始,数学工具的需求较之前上了一个台阶,难度明显加大。


第五部分:模型效果评估总结、答疑

  • 无须标注,方便运行。本部分重在讲解评估模型、正确率、召回率等。想找到最有效的模型,模型的应用是循环迭代的过程,只有通过持续调整和调优才能适应在线数据和业务目标,方便在各种数据上随时进行尝试。





你将收获什么

AI 技术岗位求职知识储备

如果大家真的有意投身到人工智能领域做技术性工作,那么经过技术笔试、面试是必要条件。在面试中被要求从头解释某一个机器学习模型的运行原理、推导过程和优化方法,是目前非常常见的一种测试方法。机器学习模型虽然很多,但是经典、常用的很有限。如果能把本课程中讲解的经典模型都学会,用来挑战面试题相信是足够了。

触类旁通各大模型与算法

各种机器学习模型的具体形式和推导过程虽然有很大差别,但却在更基础的层面有许多共性。掌握共性之后,再去学新的模型、算法,就会高效得多。虽然本课的第二部分集中描述了部分一般性共同点,但真要理解个中含义,却还要以若干具体模型为载体,从问题发源,到解决方案,再到解决方案的数学抽象,以及后续数学模型求解的全过程,来了解体味。这也就是本课以模型为驱动的出发点。

极简版实例体验实际应用

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我们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机器学习本身更是一种实操性很强的技术,学习它,原本就是为了应用。反之,应用也能够促进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吸收。本课虽然以原理为核心,但也同样介绍了:划分数据集、从源数据中提取特征、模型训练过程、模型的测试和评估等方法和工具。





课程寄语

我希望本课的学员在知识和技巧的掌握之外,能够将学习到的基本规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

再遇到“人工智能产品”,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去推导:How it works——

  • 它背后有没有用到机器学习模型?
  • 如果有的话是有监督模型还是无监督模型?
  • 是分类模型还是回归模型?
  • 选取的特征是哪些?
  • 如果由你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我们自己用来判断万事万物的“观点”、“看法”、“洞察”,实际上都是我们头脑中一个个“模型”对所闻所见(输入数据)进行“预测”的结果。这些模型自身的质量,直接导致了预测结果的合理性。

借鉴机器学习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可以知道,模型是由数据和算法决定的。对应到人脑,数据是我们经过见过的万事万物,而算法则是我们的思辨能力。

我们作为人类不必被动等待一个外来的主宰者。完全可以主动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型,通过改进算法和增大数据量及数据多样性来提升模型质量——如果能在这方面给朋友们带来些许启发,我实在不胜荣幸。

最后,预祝每一位报名课程的朋友,能够通过学习找到心仪的工作,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和建议,也欢迎通过支付1元学费:https://ke.qq.com/course/303354?tuin=45266413后,加入专属机器学习群,与我交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

转发此文章的朋友,添加娜娜老师QQ:3250627866 获得优惠学习首期人工智能精英学习班名额,详情请私信咨询。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ongnaoandroid/article/details/8063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