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网络编程备忘录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编程模式以及使用的函数上有以下区别:

UDP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编程模式及使用的函数:

UDP 客户端:
1. 创建套接字:使用 `socket()` 函数创建一个 UDP 套接字。
2. 发送数据:使用 `sendto()` 函数将数据发送给服务器端。
3. 接收数据:使用 `recvfrom()` 函数从服务器端接收数据。
4. 关闭套接字:使用 `close()` 函数关闭套接字。

UDP 服务器端:
1. 创建套接字:使用 `socket()` 函数创建一个 UDP 套接字。
2. 绑定地址:使用 `bind()` 函数将套接字绑定到特定的本地地址和端口。
3. 接收数据:使用 `recvfrom()` 函数从客户端接收数据。
4. 处理数据: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响应。
5. 发送数据:使用 `sendto()` 函数将响应数据发送给客户端。
6. 关闭套接字:使用 `close()` 函数关闭套接字。

TCP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编程模式及使用的函数:

TCP 客户端:
1. 创建套接字:使用 `socket()` 函数创建一个 TCP 套接字。
2. 建立连接:使用 `connect()` 函数与服务器端建立连接。
3. 发送数据:使用 `send()` 函数向服务器端发送数据。
4. 接收数据:使用 `recv()` 函数从服务器端接收数据。
5. 关闭套接字:使用 `close()` 函数关闭套接字。

TCP 服务器端:
1. 创建套接字:使用 `socket()` 函数创建一个 TCP 套接字。
2. 绑定地址:使用 `bind()` 函数将套接字绑定到特定的本地地址和端口。
3. 监听连接:使用 `listen()` 函数开始监听连接请求。
4. 接受连接:使用 `accept()` 函数接受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创建一个新的套接字用于与客户端通信。
5. 接收数据:使用 `recv()` 函数从客户端接收数据。
6. 处理数据: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响应。
7. 发送数据:使用 `send()` 函数将响应数据发送给客户端。
8. 关闭套接字:使用 `close()` 函数关闭套接字。

总结:
UDP 的编程模式是无连接、无状态的,每个数据报都是独立的,使用 `sendto()` 和 `recvfrom()` 函数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TCP 的编程模式是面向连接、可靠的,需要建立连接后才能进行数据的传输,使用 `connect()` 和 `accept()` 函数进行连接的建立和数据的发送接收。
两者在编程模式和使用的函数上有明显的差别,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协议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23172985/article/details/13169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