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actoring UI to Increase User Experience (uxdesign.cc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过去几年中,用户界面(UI)设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阶段的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并且需要持续不断地反思优化,以提升用户体验。本文将详细介绍界面重构、UX设计的概念、方法论、经典案例、技巧、工具等知识。

重构UI并不是新鲜事物。早期计算机游戏设计师就开始重视界面重构工作。古罗马工程师已经将UI重构定义为改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及减少错误的过程。而作为一个交互设计领域的顶尖专家——彼得·德鲁克( )也曾说过“设计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以打磨细节为目的”。无论如何,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多多关注界面设计,通过一些简单的原则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

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如果能参加一些关于用户界面设计相关的课程或讲座,或参加国际会议,从各个角度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见解,那么无疑可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更深刻的影响。所以,学习本文所要讲的内容,有助于你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职业发展方向的确定。

2.概念术语

2.1 用户界面设计(User Interface Design, UXD)

UXD 是指用户界面(UI)的设计。它是一个嵌入到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设计活动。它涉及产品流程、信息架构、导航、色彩、布局、可用性、可访问性、反馈机制等。UXD 的目标是让所有人都能轻松地使用产品,并提供一个令人愉悦、有效率且容易理解的界面。除了产品外,还包括: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营、品牌、技术、服务等其他相关人员。

2.2 功能(Functionality)

功能是指产品所提供的用来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功能的形式可能有文字、图形、按钮、视频、音频、表单等。功能应当是一致的、易于理解的、直观的和直接的。功能应该简洁明了,让人一看即懂。

2.3 可用性(Accessibility)

可用性是指产品是否容易被访问、使用的情况。可用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普遍可用性(universal accessibility),可感知可用性(perceivable accessibility),可操作可用性(operable accessibility)。

普遍可用性是指产品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正常运行,包括残障人士、非盲人、老年人、网络环境差、低带宽等。可感知可用性是指产品能被辨识、被理解、被接收。这意味着产品的文本、图像、颜色、比例、空间分布都能够准确表达出信息,并且对弱视力、运动残疾者、临床病人等进行了适配。可操作可用性是指产品能被正确、有效地使用,包括键盘导航、屏幕阅读器、语音控制等。

2.4 界面(Interface)

界面是指产品的物理组成,包括元素、符号、颜色、布局、声音、图像、动画等。

2.5 界面元素(Elements of the Interface)

界面元素是指界面的具体组成部分,例如按钮、输入框、标签、选择框、表格、轮廓、背景、边框等。

2.6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

设计模式是一套总结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集合。它强调了“最佳实践”,可用于软件开发中的很多方面。例如,MVC 模式通常用于分离模型视图控制器,UI 设计模式通常用于创建一致的用户界面风格。设计模式有助于保持代码整洁、可维护、可扩展性良好。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7033443 查看本文章

2.7 使用场景(Use Cases)

使用场景是一种描述特定用例的说明文档。它包括使用者角色、系统环境、系统输入、系统输出、系统功能等。使用场景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旨在说明用户执行某项任务时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以及任务结束后他们需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它帮助团队沟通、制定业务需求,并支持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等过程。

2.8 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信息架构是一种清晰的组织结构,它对网站或应用的主要页面、模块、功能、数据进行分类、归类。信息架构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有用的、必要的信息,并使其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内容。信息架构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建立产品和设计的一致性、可预测性。

2.9 反馈(Feedback)

反馈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满意或不满意的反馈。反馈是产品的一部分,也是设计师的工作重点。反馈可以包括字母、颜色、声音、动画、提示等。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有助于改善产品或提升客户满意度。

2.10 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

概念模型是用来描绘某一主题或范围内的实体及其关系的一张模型,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概念模型由实体、属性、关系三种类型构成。实体是实体的本质特征或抽象,属性是实体的静态特性,关系是实体之间的动态联系。概念模型的优点是易于理解,能很好地指导业务决策,促进团队沟通合作。

2.11 习惯性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

习惯性认知偏差是指人类的大脑在接收到刺激后,会自动设置或形成一套自我臆想的模式,这就是习惯性认知偏差。习惯性认知偏差可能导致错误判断、偏执、重复犯错,甚至可能造成人们放弃了学习的兴趣。因此,人们需要克服习惯性认知偏差,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高的效率、能力和幸福感。

2.12 元组(Tuple)

元组是指一组数据的集合,它由多个字段组成,每个字段的数据类型相同。元组的目的是为了存储一组数据,方便数据库查询、处理、分析。

2.13 命令式编程语言(Imperative Programming Language)

命令式编程语言是指基于命令、指令的方式编写程序。程序一般是一步一步地告诉计算机做什么,通过序列的命令让计算机逐个执行。命令式编程语言的特点是命令简单、易读、易理解,但缺乏声明式的能力。

2.14 声明式编程语言(Declarative Programming Language)

声明式编程语言是指采用声明式的方式来指定程序。程序不会给计算机命令,而是描述一组规则或逻辑,然后编译器或者解释器根据规则进行计算。声明式编程语言的特点是易于理解、调试、修改、扩展,同时也易于静态检查。

2.15 可视化设计工具(Visualization Tools)

可视化设计工具是用来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用户界面设计背后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工具通常包含了图表、树形图、线框图、流程图、信息图、热图、脑图等。它们有助于设计师快速识别设计需求、发现问题、确认最终效果。

2.16 设计原则(Design Principles)

设计原则是一系列设计指导原则,它帮助设计师创造出有意义、可靠且有效的产品。设计原则是指如何做,而不是停留在哪里。设计原则的作用包括指导产品设计、编码标准、设计模式和架构设计。

2.17 演示文稿(Presentation Sketches)

演示文稿是一种表示产品或服务功能的文档,它简洁、准确、高效。演示文稿可帮助设计师和团队以最小的时间、投入产出比的方式了解产品设计。演示文稿一般包含图片、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并以动画的方式呈现。

2.18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

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人或组织。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内部用户、顾客、商业伙伴、供应商、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需要知道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目标、市场份额、用户画像、竞争力、技术水平、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2.19 设计流程(Design Process)

设计流程是指设计师从需求收集、交流、研究、沟通、设计、评审、测试、发布等一系列阶段。设计流程不仅对整个设计过程有所体现,而且对个人也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设计流程可以有效地提升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减少返工次数,增加设计团队的生产力。

2.20 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ing)

可用性测试是指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可用性进行检测。可用性测试旨在找出产品或服务的可用性问题,并进行用户研究。可用性测试一般包括认证测试、功能测试、压力测试、安全测试等。可用性测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访房、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测试产品或服务的可用性。

2.21 可行性报告(Feasibility Report)

可行性报告是指一个项目在市场上推广前,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可行性报告包括项目背景、商业计划、市场需求、竞争力、投资回报率、现状分析、可行性分析、公司资源、费用等方面。可行性报告可帮助公司决定是否进入市场。

2.22 接口设计(API Design)

API 即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它是软件组件之间相互通信的一种约定,用来简化开发者调用第三方库的方法。API 是为了方便开发者开发应用程序,并减少重复开发。API 可以让开发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调用已有的功能。接口设计的目的是保证 API 的易用性、兼容性,并降低开发难度。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3.1 界面重构的概念

界面重构是指对当前的界面进行调整和更新,以达到改善用户体验的目的。界面重构是对现有界面进行升级,使之更易于理解、使用、操作,同时还可以防止产品出现严重的问题。界面重构往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完成,因为界面重构往往会引入新的功能、改进现有功能,从而增强产品的可用性和吸引更多用户。界面重构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产品的易用性,让用户能够高效地使用产品。

界面重构的原则有很多,如精简主页、提升搜索结果、改进导航栏、优化表单、改善排版、增加新功能等。界面重构往往需要团队中的专业人员进行协同合作,因为界面重构往往涉及多人协作。界面重akit通常包括视觉设计、交互设计、软件工程、测试、品牌设计等多方面。

3.2 如何进行界面重构?

首先,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产品需求和用户情绪。对于刚上手的产品来说,界面重构可能没有太大的必要。但是,对于经久不衰的产品来说,进行界面重构必不可少。下面介绍一下如何进行界面重构:

  1.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大量的沟通和生成共鸣,提炼出最初想法,再细化为可行的方案。头脑风暴法的一个例子是确定用户痛点,搭建用户体验映射,生成交互原型。

  1. 结构变革

结构变革是指重新设计产品的结构,它可以帮忙解决产品的混乱、用户的困扰、系统的升级和迭代。结构变革往往有助于优化产品的可用性、降低用户流失率、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1. 流程变革

流程变革是指改变产品的购买、使用的流程,以提升产品的可用性、降低用户流失率、增加用户参与度。流程变革一般会引起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和认可度的提升。

  1. 视觉重塑

视觉重塑是指对产品的视觉设计进行调整,以满足用户的视觉需求。它可以改善用户的浏览体验,提升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

  1. 信息架构重塑

信息架构重塑是指对产品的信息架构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分类、整理信息,帮助用户更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架构重塑的目标是让用户更容易地找到所需信息,节省时间、金钱、注意力。

  1. 网页重构

网页重构是指对产品的网页设计进行调整,以提升用户的视觉效果、互动性和可用性。网页重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用新的设计元素取代旧有的设计元素;另一方面是对网页上的文本、图片、视频进行编辑、修改和更新,以提供更好的可用性和效率。

  1. 移动应用重构

移动应用重构是指对产品的移动端设计进行调整,以满足用户在移动终端的操作习惯。移动应用重构往往需要考虑屏幕尺寸、运行速度、视觉效果、触控感受等方面。

  1. 电子产品重构

电子产品重构是指对产品的硬件设备进行重新设计,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电子产品重构的目标是在不改变功能的情况下,优化设备的尺寸、功能,提升用户的体验。

  1. 混合产品重构

混合产品重构是指对产品的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包括视觉重塑、信息架构重塑、流程重塑、用户体验、界面流畅度、功能、可用性等。混合产品重构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同时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最佳的产品体验。

以上只是最常见的几种界面重构方式,实际情况中还有许多其它类型的界面重构。重构的目的也有很多,如提升产品的可用性、用户参与度、营收增长、研发效率、市场推广等。因此,只有充分理解用户需求、产品优势、用户体验、产品生命周期,才有可能设计出可靠、有效的界面重构策略。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35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