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技术-零信任技术系统研究V2.0

1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企业信息化建设正迅速发展,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业务创新能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过去,企业依赖物理边界的防护和虚拟私人网络(VPN)来保护信息资源,基于“堡垒”模式的安全防御体系看似坚不可摧。然而,随着工作模式的灵活化、企业资源的云化,以及移动办公和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文化的兴起,这种传统的安全模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零信任技术提出的背景

2.1 VPN产品的使用背景与市场现状

虚拟私人网络(VPN)技术自诞生以来,一直是远程访问企业内部网络的标准方式。它通过加密隧道保护数据在公共互联网上的传输安全,为用户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远程工作解决方案。然而,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中,VPN产品面临着许多挑战。由于固定的加密通道和宽泛的网络访问权限,VPN无法细粒度地控制用户访问,存在被内部威胁利用的风险。此外,随着云服务的广泛应用,VPN在管理上的复杂性日益增加,用户体验受到影响,安全策略难以统一,使得市场对更先进的解决方案的需求变得迫切。

2.1.2 企业IT信息化的发展与需求

企业信息化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本地化的数据中心时代,当时所有计算资源和数据存储都被严格限定在企业的物理边界之内。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企业开始向云端迁移,享受云平台带来的便利和灵活性。进一步地,多云策略的出现使得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一云服务提供商。这一系列变化带来了对数据安全性和访问控制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在保障灵活性和创新的同时,确保数据和资源的安全。

2.1.2.2 零信任技术提出

在这样的技术演变背景下,零信任模型应运而生。它的核心思想是不再假设内部网络是安全的,任何访问请求,无论来源于内网还是外网,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权限校验。这种模型适应了无边界网络环境,满足了企业对于安全性和灵活性的双重需求。

2.1.3 谷歌BeyondCorp发展介绍

谷歌的BeyondCorp项目是零信任模型的一个实践典例,它标志着企业安全策略从依赖网络边界防御向基于用户和设备信任的安全策略转变。谷歌实现了员工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安全地访问企业资源,这种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2.1.4 NIST发布零信任白皮书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的零信任白皮书进一步定义了零信任的概念,并提供了三大技术方案的框架:持续的安全监控、最小权限原则、和微分段策略。这份白皮书对于理解零信任的原则和实施策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零信任技术的提出标志着安全模型的一个根本转变,它反映了网络环境变化和企业安全需求演进的深刻洞察。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迁移到云端,并采用多云策略,零信任安全模型的相关技术和实践将成为网络安全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背景不仅推动了安全技术的创新,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来构建更加安全、灵活的IT环境。

3. 零信任技术基础

零信任安全模型构建在一系列创新的技术基础之上,这些技术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下面详细介绍零信任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3.1 软件定义边界(SDP)

软件定义边界(SDP)是实现零信任网络访问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SDP通过创建一种网络架构,使得所有网络资源对未经验证的用户不可见。它基于动态的、基于身份的访问控制策略,而不是传统的静态网络边界。SDP能够确保只有在用户和设备通过身份认证和上下文验证后,才能访问到被授权的资源。

3.1.1软件定义边界(SDP)技术及其实现原理

软件定义边界(Software-Defined Perimeter, SDP)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安全概念,它被设计来帮助企业安全地管理复杂的、多云的IT环境。SDP核心原则是确保网络资源只对验证过的和授权的用户可见和可访问。

SDP与传统VPN的最大不同在于其"隐身"功能。在传统VPN环境中,一旦用户连接到网络,他们通常可以看到整个网络的结构和许多不必要的资源。而在SDP环境中,用户只能看到和访问对其开放的资源。这种最小化的可见性原则大大降低了潜在的攻击面。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7221289 查看本文章

3.1.2SDP的安全优势

  • 减少攻击面:通过最小化网络资源的可见性,SDP有效地减少了攻击者可利用的攻击面。

  • 适应现代工作方式:SDP非常适合现代的远程工作模式,支持云服务和移动访问,而不牺牲安全性。

SDP的实施和管理可能会比传统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复杂,但其带来的安全性提升使得这种技术成为了现代企业特别是在采用云服务和支持远程工作模式方面的重要选择。随着企业网络的边界越来越模糊,SDP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3.2 基于身份的认证(IAM)

3.2.1 IAM

身份和访问管理(IAM)是零信任架构中管理用户身份和权限的关键部分。IAM解决方案包括用户身份验证、授权、角色基础的访问控制(RBAC)、属性基础的访问控制(ABAC)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技术。IAM系统能够保障正确的用户以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时间访问正确的资源。

3.2.2 动态权限管控与信任的结合

在零信任模型中,权限管控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持续验证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权限管控结合了用户的行为、位置、设备状态等上下文信息,实现细粒度的访问控制。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安全性,还提高了访问控制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3.2.3 用户行为分析

用户和实体行为分析(UEBA)使用先进的分析技术,通过学习和评估用户的正常行为模式来检测潜在的安全威胁。UEBA能够识别出异常行为,如不同寻常的登录尝试或非典型的数据访问模式,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内部威胁或受到攻击的账户。

3.3 微隔离技术(MSG)

微隔离(Microsegmentation)是一种强化内部网络安全的技术,它将网络分割成多个小的安全区域。每个区域内的资源只允许经过认证和授权的用户访问。微隔离技术是东西向流量(内部网络流量)保护的重要手段,它能够限制攻击者在内部网络中的横向移动。

3.4 终端登录与安全

3.4.1 多客户端支持的重要性

在多设备、多平台的工作环境中,为了维持用户的生产效率和满足安全需求,多客户端支持变得极其重要。零信任模型下的终端安全解决方案必须能够支持各种操作系统和设备,同时提供一致的安全策略和用户体验。

3.4.2 终端安全环境检测技术

在零信任架构中,终端设备的安全状态是授予访问权限的关键因素之一。终端安全环境检测技术可以评估设备是否符合安全政策,如是否安装

了最新的补丁、是否运行了不安全的服务等。

3.4.3 登录安全与多因子认证

为了进一步增强安全性,多因子认证(MFA)要求用户在登录过程中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验证因素。这些因素通常包括知识因素(如密码)、持有因素(如手机)和固有因素(如指纹)。

3.4.4 EDR

终端检测与响应(EDR)是零信任架构中用于监测和响应终端威胁的关键技术。EDR解决方案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终端数据,以便快速检测并对抗恶意软件和其他威胁。

3.4.5 沙箱

沙箱技术在零信任架构中用于隔离潜在的恶意程序,防止它们影响主操作系统。通过在一个隔离的环境中运行和测试代码或程序,沙箱能够防止未知的或未经验证的软件对系统造成损害。

通过这些基础技术的实施和集成,零信任模型能够在现代企业面对的各种安全挑战中提供强有力的防护。零信任不是一个单一的产品或服务,而是一套由多种技术和策略组成的综合安全解决方案,旨在确保企业资源的安全和可靠性。

4. 网络传输与安全

网络传输安全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未授权的截取、篡改或滥用的重要环节。随着企业日益依赖网络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网络传输安全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零信任架构中,它涉及到数据加密、传输层安全、网络访问控制等多个方面。

4.1 三层与七层加密场景

在网络模型中,第三层(网络层)和第七层(应用层)是实现数据加密的两个关键层面。

  1. 第三层加密

    • 这通常涉及到IPsec协议,它在网络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IPsec广泛应用于VPN连接中,对数据进行加密,使其在公共网络上安全传输。
  2. 第七层加密

    • 应用层加密通常涉及到HTTPS协议,它结合了HTTP协议和SSL/TLS加密层。这种加密确保了用户在浏览器和网站之间的交互过程中数据的私密性和完整性。

在零信任模型中,对这两层的加密提供了保护数据不被外部威胁所截取的双重保障。

4.2 国密算法的重要性

国密算法是指国家密码管理部门批准的密码算法,通常用于政府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领域。在某些国家,特别是对数据主权有严格要求的地区,使用国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是保护国家安全、企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重要手段。

  1. 数据保护

    • 国密算法为敏感信息提供了一层额外的保护,确保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被未授权的第三方解密。
  2. 合规性

    • 在符合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方面,使用国密算法是实现数据传输合规性的重要步骤。

4.3 SD-WAN与零信任的结合

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技术与零信任架构的结合,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网络连接方式,它支持多云环境,优化网络流量,提高连接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1. 智能路径选择

    • SD-WAN技术能够根据网络条件智能选择最佳的数据传输路径,增加网络的可靠性。
  2. 集成安全策略

    • 结合零信任原则,SD-WAN可以在连接级别实施安全策略,如自动应用加密和访问控制。

4.4 单包认证技术

单包认证技术是一种网络访问控制技术,它允许在单个网络数据包级别进行身份验证,这提供了一种高度安全的网络通信方式。

  1. 增强安全性

    • 通过在每个数据包中验证身份,单包认证技术极大地增强了网络安全性,阻止未经授权的数据流。
  2. 减少开放端口

    • 这种技术减少了需要开放的端口数量,进一步缩小了潜在的攻击面。

网络传输与安全在零信任架构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保护了数据的安全和私密性,也支持了复杂的企业网络需求。通过实施高级的加密技术和智能的网络解决方案,企业能够在动态变化的威胁环境中维持强健的安全防护。

5.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及其服务免受所有类型攻击、破坏或非法访问的活动。在零信任架构中,网络安全不仅是保护网络边界,而且还包括对内部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管理,以防止潜在的威胁和内部攻击。

5.1 网络流量分析(NTA)

网络流量分析(Network Traffic Analysis, NTA)是一种安全技术,用于实时监控和分析网络流量以检测和响应可疑活动。在零信任模型中,NTA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帮助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即使它们来自网络内部。

  1. 异常检测

    • NTA使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机器学习和行为分析,来识别网络流量中的异常行为。
  2. 威胁识别

    • 通过比较流量行为与已知的威胁模式,NTA可以识别新出现的威胁,包括恶意软件传播和数据渗透尝试。
  3. 响应和缓解

    • 在检测到可疑活动后,NTA解决方案可以触发自动化的响应措施,比如隔离受感染的终端,或警告安全团队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5.2 远程浏览器隔离(RBI)

远程浏览器隔离(Remote Browser Isolation, RBI)是一种减少网络安全风险的技术,它通过在远程环境中执行所有网页浏览活动来防止恶意代码到达终端用户的设备。

  1. 减少攻击面

    • RBI通过阻止直接在用户设备上执行潜在的恶意代码来减少攻击面。
  2. 改善用户体验

    • 用户可以无障碍地访问需要的网页内容,同时不会因为恶意内容而冒险。
  3. 增强安全性

    • 通过将浏览活动与企业网络环境分离,RBI提供了一个额外的安全层,有助于防御网络钓鱼和基于浏览器的攻击。

5.3 网络安全中心

零信任安全运营中心(SOC)是一个集成的平台,它结合了传统SOC的功能和零信任原则,为组织提供全面的网络监控和安全事件管理。

  1. 持续监控

    • 零信任SOC不断监控网络活动,确保即使是最细微的异常行为也能被检测到。
  2. 事件管理和响应

    • 在检测到威胁时,SOC团队可以迅速响应,使用自动化工具和协议来缓解和解决安全事件。
  3. 信息分享和协作

    • SOC作为信息共享中心,促进了不同安全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最佳实践的交流。
  4. 预测性分析

    • 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零信任SOC能够进行预测性分析,预测并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攻击。

网络安全在零信任架构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不仅关注于外部威胁的防御,还包括对内部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以确保网络环境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随着企业网络变得日益复杂,零信任网络安全策略和解决方案提供了保护关键资产和维持业务连续性的有效手段。

6. 用户管控与安全控制

在零信任网络框架中,用户管控和安全控制是核心组成部分,确保仅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敏感数据和关键资源。这个过程包含了身份验证、访问权限管理、用户行为监控和安全策略的制定与执行。

6.1 便捷登录(SSO)

单点登录(Single Sign-On, SSO)是一种用户身份管理方案,允许用户使用一套登录凭证访问多个应用程序。

  1. 用户体验

    • SSO提高了用户体验,减少了密码疲劳,同时降低了因多次登录而产生的安全风险。
  2. 减少凭证暴露

    • 通过减少需要记住的密码数量,SSO有助于减少凭证暴露的可能性。
  3. 集成与策略一致性

    • SSO可以与802.1X等网络访问控制协议结合,确保访问策略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6.2 运维端安全策略下发与变更

为了快速响应安全威胁和变更管理需求,零信任框架支持自动化的策略下发和更新。

  1. 自动化工具

    • 自动化工具可快速下发和更新安全策略,减少人为错误,并提高响应速度。
  2. 敏捷性

    • 自动化策略管理使得组织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安全威胁,快速部署必要的防护措施。
  3. 简化管理

    • 自动化策略下发简化了安全管理,提高了运维效率,使得安全团队能专注于更复杂的安全任务。

6.3 用户行为审计与溯源

用户行为审计是监控、记录和分析用户对IT资源的访问和操作活动,是确保合规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1. 可管可控

    • 审计日志使得用户行为变得可追踪,帮助安全团队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进行溯源。
  2. 行为分析

    • 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安全团队可以识别潜在的内部威胁,如非授权的数据访问或异常的数据传输行为。
  3. 合规性要求

    • 在多数行业和地区,用户行为审计是满足法规合规要求的必要环节,如GDPR和HIPAA。

用户管控与安全控制在零信任安全模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精确的用户身份管理、安全策略的有效执行和用户活动的全面审计,组织能够确保其资源仅对合适的人员开放,并能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迅速做出响应。这种控制不仅提高了安全水平,也支持了组织的业务连续性和合规性要求。

7. 实施零信任的挑战与对策

实施零信任架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技术、策略和文化多个层面的改变。企业在转向零信任模型时可能会遇到一系列挑战,但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这些挑战可以被克服。

7.1 技术整合性挑战

挑战:

  • 企业现有的IT架构可能包含了多种技术和解决方案,这些系统间的整合往往复杂,对零信任模型的实施构成了挑战。

对策:

  • 采用开放标准和兼容性强的解决方案,以便于不同系统间的整合。
  • 实施渐进式迁移,逐步替换或升级旧系统,减少兼容性问题。
  • 利用专业的技术顾问和服务提供商的经验,设计和实施整合策略。

7.2 旧系统兼容性问题

挑战:

  • 一些旧的系统和应用可能不支持零信任架构需要的安全措施,更新这些系统可能成本高昂或技术上不可行。

对策:

  • 对于关键的旧系统,可以考虑使用网关或代理来提供安全层,而不直接修改系统本身。
  • 对非关键系统,评估其真实的业务价值,必要时可以淘汰并寻求现代化的替代方案。

7.3 安全合规与法规遵循

挑战:

  • 合规性要求可能会限制零信任实施的方式,特别是在处理个人数据和敏感信息方面。

对策:

  • 在实施零信任架构前,仔细审查相关的法规要求,确保设计的架构满足这些要求。
  • 寻求法律和合规专家的咨询,确保所有安全措施和流程都符合行业标准和法律规定。

7.4 国际实施案例比较

挑战:

  •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安全和隐私法规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影响零信任架构的实施和操作。

对策:

  • 研究不同地区的成功实施案例,借鉴其经验,特别是在处理跨境数据流动和隐私保护方面。
  • 设计灵活的架构,能够适应不同法规的变化,并快速应对新的合规要求。

实施零信任安全模型虽然充满挑战,但这些挑战并非不可克服。通过合理的规划、适当的技术选型和合规性考量,以及借鉴其他组织的成功案例,企业可以有效地实施零信任架构,并从中获得显著的安全性提升。关键在于采取一个分步骤、有组织的方法,确保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业务连续性和操作的灵活性。

8. 未来发展与展望

随着网络安全威胁的不断演变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零信任安全模型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以下是对零信任技术未来发展与展望的详细探讨。

8.1 零信任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高级自动化和集成

  •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不断成熟,预计零信任安全解决方案将更加依赖于自动化,以识别和响应安全威胁。这包括自动化的策略执行、风险评估和响应机制。

增强的用户和设备识别

  • 用户和设备的身份识别技术将变得更加先进,包括生物识别、行为分析和持续身份验证等,以确保仅授权用户和设备能够访问网络资源。

无缝的安全体验

  • 未来的零信任模型将更加强调无缝的用户体验,即使在背后执行复杂的安全验证和控制时,也应保证对用户的干扰最小。

法规合规和数据主权

  • 数据保护法规和国家数据主权的要求将进一步塑造零信任架构的实施,特别是在跨境数据流动和处理方面。

8.2 技术创新的预期方向

安全架构的标准化

  • 预计将有更多的行业标准和框架出现,以标准化零信任架构的实施,使其更容易被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组织采用。

边缘计算与零信任

  • 边缘计算的兴起预计将与零信任安全模型紧密结合,以确保分散的计算资源在边缘网络中的安全。

8.3 市场变化的分析

增长的市场需求

  • 由于远程工作和云服务的普及,预计对零信任安全解决方案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安全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变化

  • 安全服务提供商(MSSP)预计将扩展其服务范围,提供更多与零信任相关的服务,包括顾问、实施支持和管理服务。

零信任安全模型的未来发展将是一个不断适应新威胁和新技术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需要不断地评估和更新其零信任安全策略,以保护其资源免受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的侵害。零信任不仅仅是一个安全模型或一套技术,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安全思维方式,强调安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企业、技术提供商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努力。随着企业继续追求数字化转型,零信任模型将在确保企业安全的同时,支持其创新和增长。

9. 结论

零信任安全模型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网络安全领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一模型反映了对传统安全防御策略的重新审视,强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论用户身份如何,都不应默认信任,而应始终进行验证。在一个越来越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网络边界变得模糊的时代,零信任提供了一个更为精准和动态的安全管理方法。

9.1 零信任的核心价值

零信任安全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提供了一种连续的、基于身份的安全验证机制,这种机制旨在最小化内部和外部威胁的影响。通过精细的访问控制和最小权限原则,零信任模型能够有效地限制潜在攻击者的移动能力,从而保护关键数据和资源不受损害。

9.2 零信任的长期影响

长期来看,零信任模型将持续影响企业如何设计和实施网络安全策略。随着更多的企业采用云服务和支持远程工作,零信任的原则和技术将成为保护企业资产的基石。此外,零信任还将推动安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为企业提供更为智能和自动化的安全解决方案。

9.3 企业的安全策略

对于企业而言,采纳零信任模型意味着必须对安全策略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包括技术基础设施的升级、安全政策的重新制定,以及员工对安全意识的重新培养。这种转变虽然挑战重重,但鉴于现代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安全防御框架。

9.4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安全威胁的不断演变,零信任安全模型有望继续发展和完善。企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评估和调整其零信任策略,以适应新的技术环境和安全挑战。此外,随着全球对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法规的日益重视,零信任模型的合规性和数据主权方面的考虑将成为企业实施该模型时的重要因素。

总结来说,零信任安全模型不仅是网络安全的一种趋势,而且是现代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时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零信任模型,企业可以确保其网络安全防护既坚固又灵活,支持其业务目标和增长战略。(后面会展开介绍SASE)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tt2020/article/details/13437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