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eb5679d3b4fa470f847b50994a264cb9.jpeg

今年孕妇登记(妊娠期在2023.1-2023.12)800万露头,算上登记率90%左右差不多就是865万。

一胎二胎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784168/answer/299162842

一孩:

2017年,738万,占比42%。

2016年,867万。

2013、2014年,1100万。

这个其实是比出生人口减少还可怕的现象。现在90后年轻人压力大,连一孩都不乐意生了,积累了10来年的70后、80后二胎意愿这两年集中释放完毕,未来出生人口更堪忧。当然更可怕的是,不再公布汉族出生人口占比了,说明数字特别特别难看了,某民族一家生5、6个。子宫战争,败的不仅仅是欧洲、美国。

一胎二胎数据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0656076

年份 一孩 二孩 多孩
2013 924 679 174
2014 916 795 186
2015 713 763 179
2016 697 1015 169
2017 755 870 139
2018 643 734 145
2019 621 684 161
2020 517 536 149
2021 457 457 148

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一胎未公布,二胎占43% 

年份 一孩占比 二孩占比 三孩及以上
2006 54.7 36.1 9.2
2007 54.7 36.4 8.9
2008 55.5 35.3 9.2
2009 55.1 35.5 9.3
2010 55.8 35 9.1
2011 55.8 34.8 9.4
2012 54.4 36.5 9.1
2013 52 38.2 9.8
2014 48.3 41.9 9.8
2015 43.1 46.1 10.8
2016 37 53.9 9.0

国家卫计委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生育调查数据:

2015年出生人口的孩次构成:一孩占比43.1%,二孩占比46.1%,多孩占比10.8%;

2016年出生人口的孩次构成:一孩占比37.0%,二孩占比53.9%,多孩占比9.0%。

国家卫健委互联互通出生人口数据:

2015年出生人口的孩次构成:一孩占比52.6%,二孩占比40.5%,多孩占比6.9%;

2016年出生人口的孩次构成:一孩占比48.0%,二孩占比45.4%,多孩占比6.7%。

根据国家卫健委互联互通出生人口数据,从2016年至2020年,多孩占比逐年上升,2016年多孩占比只有6.7%,2020年多孩占比上升到12.4%。

不生原因

www.zhihu.com/question/548468592/answer/2629406353

生娃不给钱,给贷款首期利息优惠。
生娃不给父母公共假期,小孩丢给老人照顾或者直接失业。
生娃没有免税政策,该交的钱一分不少。
生娃买房仍然没有优惠,该背贷的一样不能少。
小孩想在大城市上户口得买房,不然以后书难读。

这魔鬼难度,别说是生娃了,生存都难啊。
要时间没时间,要钱没钱,谁敢生,谁来养?

问题如此严峻,地方政府却被土地财政卡死了脖子。

政府想保生育,没钱。

已婚家庭想生,没保障。

人口和财政问题属于是双螺旋结构,互相卡死。

新加坡补贴:

李光耀:人口问题我解决不了。
2021年,新加坡的《人口白皮书》出炉。本地总人口545万,比2020年少了4.1%。居民人口399万,比2020年少了1.4%

李光耀就任总理期间,出台多项利好生育的政策,优惠新加坡公民积极生娃:

1.现金奖励: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父母将会获得8000新币的津贴奖励。第二个孩子出生,政府会再奖励8000新币。第三个至第N个孩子,每生一个,父母都会得到10000新币的津贴奖励。
2.儿童发展账户(CDA)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政府会奖励3000新币的户头起步津贴,如果之后父母选择在CDA里存钱,父母在里面存多少,政府也会在里面存多少户头配对填补津贴。
3.职业母亲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产假福利,生父或养父也能带薪陪产,而且还可以通过生育抵扣当年的税单。
4.母亲有十六个星期产假。
5.父亲有两个星期产假。这部分假期由政府提供薪水,一周2500的上限。
6.母亲一定比例免税,简单来说,生得越多,减税越多。
7.上幼儿园给补贴。
8.有小孩的家庭,雇佣女佣减税。

即使这样,新加坡的出生率才达到1.3%。没达到2.1%。

鼓励生育?

zhuanlan.zhihu.com/p/638334628

最新的生育率已经降低到0.5,即平均两对夫妻才会生育一个孩子。

鼓励生育,你得和越王勾践学习,总得拿出点诚意吧?女性职场问题、婴幼儿看护问题、教育资源问题……

你光是口头鼓励、精神表扬,啥措施也没有。

生了,养大是一笔钱,是一个劳动力,他要结婚吧?结婚要买房吧?结婚要继续生吧?一个人身上至少要榨取个几百万。所以,鼓励生育的根本是帮助大家解决好眼下的问题,而不是精神支持一下就完事。

越是高度文明的社会,生育率反而会下降,女性地位的上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都让大家对生育这件事慎之又慎。毕竟生育不单单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愿每一对父母都能量力而行。愿每一个孩子,都能生长在阳光下,愿他们快乐一生。

历年出生人口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7619533

数据来源:1.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公报;2.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查看 国家数据

1949年:1275万
1950年:1419万
1951年:1349万
1952年:1622万(二战结束,世界范围第一波婴儿潮以50.60后为主)
1953年:1637万
1954年:2232万
1955年:1965万
1956年:1961万
1957年:2138万
1958年:1889万(开始“人民公社”)
1959年:1635万 (三年自然灾害开始)
1960年:1402万 (三年自然灾害)
1961年:949万 (纠正与改革“人民公社”)

1962年:2451万(标志第二波婴儿潮开始,“三年自然灾害”结束)这波人将于2022-2035退休

1963年:2934万
1964年:2721万
1965年:2679万
1966年:2554万(文革开始)
1967年:2543万
1968年:2731万 (知青下乡66-67-68老三届)
1969年:2690万
1970年:2710万
1971年:2551万(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72年:2550万
1973年:2447万
1974年:2226万
1975年:2102万
1976年:1849万。文革结束
1977年:1783万
1978年:1733万(计划生育政策载入宪法)
1979年:1715万(提倡一个最好,最多两个,间隔三年以上。)
1980年:1776万(一孩政策正式出台并全面实施)
1981年:2064万 (50后、60后进入结婚生育期,第三波婴儿潮开始
1982年:2230万

1983年:2052万
1984年:2050万
1985年:2196万
1986年:2374万
1987年:2508万(最高点,后面一直下降)
1988年:2445万
1989年:2396万
1990年:2374万
1991年:2250万
1992年:2113万
1993年:2120万
1994年:2098万 (经济不景气)
1995年:2052万
1996年:2057万
1997年:2028万(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1998年:1934万 (下岗潮。应对危机扩内需,国家推出商品房政策,刺激家庭支出,买房成为最有效的结扎手术和计划生育手段。)

1999年:1827万(扩内需,高校学费上涨20倍并首次大扩招,大学成为延迟生育的灵药
2000年:1765万
2001年:1696万(正式加入WTO。此后稳定在1600万左右)
2002年:1641万(各地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陆续推开“双独二胎”政策)
2003年:1594万 (2003年第一批扩招大学生毕业,推高房价,生育意愿被压制,新生儿数量再降一级)
2004年:1588万
2005年:1612万
2006年:1581万. 重拳出击,严控小产权房,导致房价起飞
2007年:1591万
2008年:1604万
2009年:1587万
2010年:1588万(第三波婴儿潮80,90后进入生育期,前后三波婴儿潮叠加的人口红利使得经济总量开始暴增,内卷揭幕!)

2011年:1600万 (2011年11月,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2012年:1635万

2013年:1640万(“单独两孩”政策启动并逐渐落地实施)
2014年:1687万(翟振武发表论文《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2012年立即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未来4年内我国年出生人口将达到3540万、4995万、4025万、3540万。)
2015年:1655万
2016年:1786万(2016年1月1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原计划会有第四波婴儿潮

2017年:1723万
2018年:1523万
2019年:1465万
2020年:1200万(2019年底出现新冠疫情,地级市房价高达9K+,高考录取率突破90%)
2021年:1062万(社会内卷登峰造极,严重打击人口红利,第三波婴儿潮人口生育窗口开始关闭
2022年:965万(当年毕业大学生超1000万,超过当年出生人口)这一年,也是建国以来人口负增长的第一年。

2023年:会超过800万吗…

1962-1998年出生的“X 世代”人口开始退休,“千禧一代”(1983-2000出生的Millennials)进入40岁并逐渐失去生育能力,“Z世代”(1997年以后出生的)人群进入劳动力市场。由于“Z世代”和“阿尔法一代”(2013年以后出生的)平均每年都比“X 世代”少400万人左右。换句话说就是从2023年开始,此后至少30年,每年减少400万的劳动年龄人口,同时每年新增400万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养老覆盖率已超90%),一增一减就是800万。这基本就是一个中等国家人口总数的一成。这个趋势持续下去30年,到2050年中国会比现在少2.4亿人!社会养老压力将一年比一年大!从婴儿潮带来的人口红利将转变成巨大的人口负担!

1953年我国首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6亿多,出生率上升到37.0‰,死亡率下降到14.0‰,自然增长率创下23.0‰的新高。

1992 年出生1875 万,2010 年高考报名人数只有 957万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545997/answer/76938245

高考人数系数:1*0.98*0.85*0.85*0.9*0.9=0.58

解释下各个系数:

0.98 :我国适龄儿童入学率 ;

0.85 :2007年我国义务教育完成率 ;

0.85 :初中毕业生选择继续高中教育的比例;(高中阶段教育包括三校和普通高中)

0.9 :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 ;

0.9 :高中毕业生选择参加高考的比例 .

2010年高考报考人数与1992出生人口数的比值:

957/1875=0.51;和0.58差不多。

发达地区,例如深圳,天津等地义务教育完成率高达97%以上。

六亿多农民,一亿多农民工。他们的子女还面临着户籍,留守儿童,高辍学率,歧视女童等等问题。

人人生而平等,但他们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却并不均等。

注: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职高,中专以及技校(通称“三校”)。普高和三校毕业生都可以参加高考。根据教育部网站的信息,近年来普通高中学生和三校生的比例大概是6:4。

不生——求生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7046716/answer/1664860490

以日本为例。

这个时代里,平民绝无可能团结起来通过暴力的方式再分配。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利益集团的后代无法剥削自己的后代,并且把培养后代的支出用于自身享乐。

既得利益者哪会在乎民族存续国家尊严。

我猜利益集团可能没有设计,只是不在乎。毕竟在秋田和北海道并没有他们的资产,即使人口减少到5000万,东京外围变成鬼城,内部出现空心,也不会威胁到他们的房产和资源,中心永远会自动形成或者被人造出来,这种不公是穷人努力的动力,它是永恒的。

他们尽可以当一个好父亲好儿子或者好母亲好女儿,不用背井离乡去东京打拼,不用长期超负荷加班,可以给孩子温暖的家庭和完整的陪伴。他们的人生可以如此多姿多彩,民族存续和国家兴亡只是“天真而热血”的人们去考虑的事情,终产者没有民族或祖国。他们想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只需要带着孩子去普通百姓的生活中蜻蜓点水,并对他们努力生活的态度表示赞赏和同情即可。这时不生并不是威胁,而是求生。

小城市人口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054771/answer/2077696163

先不说一线城市,你想从老家到二线城市(武汉南京杭州成都西安长沙重庆郑州)居住生活。

需要很简单两个条件:

1.全日制知名211及以上学历,二线城市都是区域中心教育资源充足,大学数量极多,意味着每年有大量的本科硕士高校毕业生,如果你没有学历,你根本就不可能在这种地方找到一份正常的工作,你能做的工作我都能猜的到,外卖开车小公司的客服行政,这些工作除了能让你加班到半夜出来感叹一下市中心的繁华没有任何意义,你没有学历进不了好单位没有单位公寓没有单位食堂,高额的房租和生活成本让你存不下任何钱只是白白消费自己的青春,而大部分人不是傻子,他很快就会在两到三年之内看透这个事实并且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回到自己的城市生活,去一个城市不是说买一张火车票过去这么简单的事情,其实小时候的学业基本决定这个人以后能去哪里生活,高中都没上的基本别想在全中国任何经济尚可的地级市找到一份正常的工作,本科没考上的几乎告别省城,考上普通本科意味着你能在省城里找到一份凑合的工作,考上知名211及以上才有留在一线城市生活的可能性,高考是人生第一道分流器个体是抗衡不了,后面还有两道是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以上内容只针对普通人,销售鬼才,创业天才,特长大师,俊男美女等可以例外)。

2.家境,家底殷实想去哪里去哪里,你说爸我想去一线城市生活,你爸反手给了一千万,没问题想去哪里去哪里。

综上,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去到更好的城市生活,多数人只是嘴上说说罢了,去贡献两年青春奉献一下gdp,聪明的3年内一定会回家乡,愚蠢的会迷失在大城市幻想以后能有自己的一块地盘,迟早也会被残酷的事实打醒,最终回到自己的城市工作。
 

高房价,高失业率,重税,低福利。->消费降级,导向成本较低方向。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1149152/article/details/13485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