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团的开发通道合并谈谈开发的职业规划

2023年5月,美团技术委员会发布了软件开发序列的成立及角色指南,将原有的前端开发、后台开发、系统开发、数据开发四个方向统一为软件开发,不再分别设置这四个序列。

为何要合并通道?

首先,通过近几年的技术基建建设,各方向的底层技术、工具、框架和解决方案,基本趋于稳定和完善,比如Web前端,基本收敛于vue或react两大流派,Web后端技术栈则几乎被Java的Spring Boot 一统天下,实现常用的功能有很多现成的教程或开源代码可以参考,不管是哪个职能方向,只要编程的基础知识技能扎实,很容易做到现学现用。

其次,在AIGC的加强下,不同职能的技术门槛在变低,业务和代码的理解门槛也变低。传统的职能(如:产品、技术,前端、后端算法)和功能的壁垒有消融的趋势,个人和团队都有机会变得更加跨功能和跨职能。此时,打造更加跨功能和跨职能的团队的条件更加成熟,业务与技术更紧密协作和融合更加可能。

最后,按照产业发展七个阶段的理论(分别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整合期、涅槃期、收获期和变革期),多数互联网相关的产业都已经进入变革期,所以我们看到今年阿里进行了大拆分,腾讯和字节也都要大改职级体系,才能适应大模型技术对互联网及整个社会带来的重大变革。

对企业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速,越来越复杂,我们会发现做很多事情往往是需要综合能力的。

站在企业的视角,建设软件开发序列,能够帮助消弭细分序列间的边界感,促使产品研发过程的分工简化,结合业务的实际需要做灵活分工,提升作业链条中的协同和工作效率。

当前,大模型技术突破引发的技术革新浪潮,一方面为应用端带来了巨大变革机会,另一方面也将深刻影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领域。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进步,当前软件工程师的专业分工壁垒将会被进一步打破,未来每位工程师都将有可能在理解产品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完成以前需要多位跨专业技术栈的工程师才能完成的开发工作。

当公司的研发不把自己局限为一个前端工程师、一个后端工程师或者算法工程师时,就容易做到既懂前端又懂后台,同时也懂算法,那么这一个研发的产出,肯定会比前端加后台加算法三位同学的产出更高。

这样,不仅可以引导研发同学更加关注价值创造,同时也降低了人才流动的壁垒,提高了企业研发的整体效率。

对软件工程师的启示

从古代西方的“自由七艺”,到古代中国的“礼乐射艺书数”,再到现代的“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通识类知识与技能对于人的成才和发展一直有着较大影响。

站在每位工程师成长的视角,成立软件开发序列,可以帮助大家拥有更多元的发展机会、促进人才流动。让大家在深耕本领域的基础上,可以不断拓宽技能边界、尝试更多可能,成为兼具技术深度与广度的综合型人才。

在此基础上,工程师们也能建立更全面的技术和业务视角,随着技术与各业务环节的贴近,更有可能突破边界解决问题,找到“发明并简化”的机会,为客户创造价值。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熟练掌握所有技能成为全栈工程师,具体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应该是由业务的需要和发展阶段决定的。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会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整个技术体系,促进高效解决跨领域问题。

成为梳子型人才

所有技术都在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许多传统行业将被彻底颠覆,许多职业都面临消失的风险。

这几年,应该多数人都听说过,以下三种人才:

  • T型人才:“—”表示广博的知识面,是底层思维和逻辑能力的积累;“|”表示专业的深度,是某个技能或专业方向上的积累,T型人才代表着“宽知识、深专业”的一专多能。

  • π型人才:也叫M型人才,是源于新加坡的一种人才观,π比T多出来的一竖,指的是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并能将多门知识交叉融合的高级复合人才。

  • 梳子型人才:在多个专业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在顶层保持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个习惯即梳子的“—”,代表着强大的底层思维和逻辑能力,它的粗细长短决定了你是否具有知识迁移能力。

要想在科技进步的大潮中不被淘汰,只做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还不够保险,我们需要成为精通多个领域的梳子型人才。

其实,成为精耕多个领域的通才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比起在一个领域进入前1%,同时在三四个领域进入前25%要容易得多,前提是你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

现在外部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太快,如果只对着某个领域死磕,要变强很难,积累技能没有错,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正在积累的这个技能可能很快就过时了。

一些案例

这里我举三个例子。

体验生活的富二代

A同学,是我22年才认识的朋友,当时活水到新部门,和他成为了同事,但在我到岗后的半个月,他就打算离职了,由于我比较热心,所以后面还经常保持联系。

他应该是是15年,计算机本科毕业于美国的一个大学,毕业前应该就进入微软实习了,待了不到一年,就回国创业了,做的是3D设计软件,业绩好时,年营收应该过了千万,团队规模50人左右。

21年初停止创业,加入字节,干了3个多月后,加入美团,然后干了7个多月,离开美团。22年离开美团后先休息了三个月,然后开始找工作,期间他经常和我交流面试的情况,当时我也在积极争取安排他回美团,同时也协助他面试其他公司。

作为渲染方向的稀缺人才,他还是比较好找工作的,我建议他去万兴科技负责一个事业部的,但他为了能够兼顾在香港大学读研,最后还是去了腾讯做云渲染。

但是云渲染没做起来,现在改做大模型了,方向是通过AI生成3D,刚30岁的他,年薪接近200万。

今天,他还和我说打算在深圳福田,兼职摆摊卖鸡尾酒,作为华南最大木地板生产商的继承人,他挺会体验生活的。

该小伙子除了掌握渲染方向的技术外,应用开发涉及到的前后端、数据处理和算法相关的知识技能,也都能熟练掌握,加上处于黄金年龄,所以容易获得高薪工作的机会。

成功转算法的技术大神

B同学,是我2008夏天,在部队集训时表演街舞节目认识的朋友。不仅专业和我一样,都是测控,而且毕业后,我们都先去部队工作了几年,然后同一年离开部队,加入同一家外企。

他比我早半年离开部队,加入外企做的是,SIM卡上的操作系统研发,系统内核是用C语言开发的,应用层是是Java,测试使用VB,后面自学了安卓。

在15年离开外企,加入360做安卓开发,后面瞒着我偷偷学深度学习,并在AI的顶会,比如CVPR发表了多篇论文,大概在17年左右转型做算法研究,20年加入滴滴做推荐算法,当前换到毫末智行,做视觉相关的算法开发。

我和他认识有10多年了,他比较内向,爱倒腾技术,大学时就搞过很牛的高压放电装置,同时他们学校有两个舞友是AI领域的大神,毕业后都加入了谷歌,其中一个在计算机排名第一的美国大家留学过,博士刚毕业年薪就一百多万,另一个虽然只是硕士毕业,但毕业后,年薪就有200多万。

我们经常一块练习街舞,每次练舞的休息时间,我看他都在看论文,同时有大神带他,所有比较容易转型做算法。

爱折腾的我

十年前,我绝对不会想到我会成为一个程序员。离开部队后,最开始我是想先读个研,然后考公务员。但后来因为接触了传说中的网红寺庙,放弃了复试,很多精力都放在探索人人都需要面对的生老病死问题。

因为当时加入的是寺庙的信息技术组,很多义工都是码农,同时报考的就是清华的计算机专业,有一定的编程基础,加上B同学也写代码了,所以经他内推,我就进入了外企,开始了编程的生涯。

在18年之前,我和B同学的技术方向就区别比较大了,我陆续掌握了应用开发常见的技术,而他则深入算法开发了。

在寺庙里面的公益项目,多数项目都是前后端一起干,而我来美团之前,加入过创业公司,也自己创过业,接触过大量的项目,比如后端的Java、Go、PHP、Ruby、C#、Nodejs、Python,前端的React、Vue,跨端的RN、flutter、uni-app,都参与开发维护过。

20年加入美团后,我更多承担的是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负责过物料建设、工程化建设、推理引擎建设等,还参加过部门内组织的兼职PM培训,同时也给部门200多个后端做过前端开发赋能培训。

这期间,对我挑战最大的还是,推理引擎的建设,需要系统学习深度学习相关的知识,相比系统开发、前端开发、后端开发、客户端开发互相转型,从应用开发转型算法,难度要大的多。

当然,要从开发转型产品技术负责人,更有挑战,这需要学习很多商业和管理的知识,这是我近期转变的方向。

先打个广告:关注我,就不容易错过,后续我关于端智能、项目管理及商业等的分享。

总结

大语言模型的实践应用,正引发软件工程的革命。

软件工程本质上是人类大规模的脑力协作,由于高复杂度而催生出了不同的专业角色分工。

LLM在软件工程的采用,将在众多工程领域产生突破,甚至于颠覆,由此也敦促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专业能力的变迁和专业角色的定义。

AIGC正在催生软件工程的新范式,LLM作为催化剂和创新引擎正在开启软件研发和创新效能的倍增,甚至带来指数级提升的可能。

面对范式迁移,我们无法靠臆想来推断未来,唯有躬身入局,识别机遇、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和进化。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ikestarr/article/details/13521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