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周期模型

常见的过程模型有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等。

1.瀑布模型 

    1.必须等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工作;   
    2.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档就是后一阶段的输入文档,因此,只有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档正确,后一阶段的工作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2.快速原型模型

     所谓快速原型是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快速原型的本质是“快速”,开发人员应该尽可能快地建造出原型系统,以加速软件开发过程,节约软件开发成本。原型的用作是获知用户的真正需求,一旦需求确定了,原型系统将被抛弃。

3.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也称为渐增模型,使用增量模型开发软件时,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每个构件由多个相互作用的模块构成,并且能够完成特定的功能。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构件往往实现软件的基本需求,提供最核心的功能。

4.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的基本思想就是,使用原型及其他方法来尽量降低风险。理解这种模型的一个简便方法,是把它看作每个阶段之前都增加了风险分析过程的快速原型模型。

     螺旋模型主要适用于内部开发的大规模软件项目。如果进行风险分析的费用接近整个项目的经费预算,则风险分析是不可行的。事实上项目越大,风险也越大,因此进行风险分析的必要性也越大。此外只有内部开发的项目,才能在风险过大时方便中止项目。

5.喷泉模型

      喷泉模型对软件复用和生存周期中多项开发活动的集成提供了支持,以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为基础,它适合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它克服了瀑布模型不支持软件重用和多项开发活动集成的局限性。喷泉模型使开发过程具有迭代性和无间隙性。系统某个部分常常重复工作多次,相关功能在每次迭代中随之加入演化的系统。无间隙是指在分析、设计和实现等开发活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边界。


四种开发模型的特点
(1)原型模型:快速建立程序,该程序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完成的功能通常是最终功能的一个子集,主要目的是确认客户的需求
(2)瀑布模型:按照 流程一项一项做,当前任务必须有上一项任务结果的支持
(3)增量模型:融合瀑布模型的基本成分和原型模型的迭代特征,采用随日期时间进展而交错的线性序列,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进行分析,编码,测试,发布
(4)螺旋模型:将瀑布模型与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并且加入两种模型都忽略的风险分析,特点是螺旋模型是风险风险驱动的,
运行风险分析后会决定项目是否进行


选择的原则:
(1)原型模型:客户提出一般性的目标,不能标出详细的输入,处理,输出需求,或者开发者不能确定算法的项目
(2)瀑布模型:适合需求明确,时间要求比较宽松,或者规模比较小,需求简单的项目
(3)增量模型:适用于需求逐渐清晰的软件项目
(4)螺旋模型:适用于大规模软件项目,需求不明朗,风险比较高的软件项目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hytan/article/details/8099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