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北斗”十年,企业又将如何面临挑战?

转载自天乐测绘网:https://www.tleer.cn/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也预示着,北斗已经运行十年的时间。

  这十年,我们可以看到北斗卫星数量越来越多,精度越来越高,应用越来越广,似乎一切的发展在大众看来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可是在这些表象的后面又有多少人付出?攻克了多少难关?今天,我们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和孙家栋院士两个角度看看,北斗卫星从研发到应用的故事。

  杨长风

  9月24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登上央视《开讲啦》,揭秘他与北斗的十年。

  回忆发射时刻

  作为北斗的总设计师,杨长风在说到自己与北斗的十年时,至今仍让他动情的时刻是在2007年,接收到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的信号,“我们经历了背水一战”。2007年4月,北斗二号的第一颗卫星即将发射。在发射前3天发现异常,信号很不稳定,又不能带着隐患发射上天,最终北斗人七十二小时没有合眼,找到问题并及时解决。

  杨长风说,这个情景至今难以忘怀。“2007年4月17日,我们有十多家研制的厂家,在一个大操场上面,把这个接收机摆成一线,等待着这样一个信号。晚上八点钟,下发的第一组信号的时候,我们十几个用户接收机,同时接到了这样一个信号,这个时候,我们整个操场是欢呼跳跃,同志们互相拥抱,来祝贺这个胜利。”历经了这惊心动魄的72小时后,北斗持续发展的合法权益也就保住了。

  中国精度

  在北斗二号研制初期,本打算从欧洲引进核心器部件——原子钟,但在最后签协议的时候,欧洲公司突然终止了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北斗人决心自己研制,组建了三支队伍,同时进行攻关,最终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将星载的原子钟研制成功。

  更让人惊叹的是,星钟的精度通俗指标是十万年差一秒,而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三百万年差一秒的精度。

  应用普及

  杨长风在演讲中披露,北斗导航的从业人员达到8万多、300多个研制单位,而且北斗的应用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普及。“交通部门利用我们的北斗,形成了一个车辆的监管系统,对一些危险品的运输车、长途客车、旅游客车,进行实时地监管监控。现在跟原来同期相比,事故率和伤亡率已经下降了百分之五十。”

  就在一周前,9月16日,“全球首颗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SoC芯片”正式发布。该芯片用于北斗三号卫星系统建设,在无需地基增强的情况下,便可实现亚米级的定位精度,实现芯片级安全加密。

  未来,该芯片可被广泛应用于车辆管理、汽车导航、可穿戴设备、航海导航、GIS数据采集、精准农业、智慧物流、无人驾驶、工程勘察等领域。

  在演讲中,杨长风也提及到北斗在生活中的应用。目前,智能手机很多已经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路痴”解决了找不着路的困惑;北斗能帮助监测一些自然灾害;驾考中也开始运用北斗;草原上的牧民们可以用北斗来监管羊群,进行放牧,大大减少人力物力成本……

  如杨长风所说“北斗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就怕你没想到,没有做不到,所以大胆去想,你想到了就有用了”。杨长风透露,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建设已全面启动,计划今年年底发射四颗卫星。到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向全球提供服务。

1506328805129964.jpg

  孙家栋

  对于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任何人都不可置否,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最近可是不好过。国家政策红利逐渐减少,下游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产品口碑打不出去,与大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部分中小企业生存困难。上游企业技术发展缓慢,老产品还没销完就得准备新产品研发,而人才的培养却始终滞后,各地人才荒,留不住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行业的特殊性导致信息不对等现象严重,几家独大甚至一家独大的现状难以改变。

  年会年年开,企业却得不到实际的好处。只要政策一强推,用户就怨声载道。北斗名片始终不能打响,民众对于早期产品的诟病依旧无法消除,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信心。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正式启动,距离北斗全球化应用的时间点也越来越近,在这短暂的高速发展期中,谁能够坚持到最后,谁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行业支柱。

  对这些疑问,孙家栋院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技术和专业结合才能推动应用

  每一位搞北斗的企业家无时不刻都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要拿北斗做什么?”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看,北斗仅仅提供的是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这三项功能,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为什么单一功能的产品不被市场所接受?

  孙家栋院士指出:“时空信息想要落地,就要和不同的专业结合,才能产生新的领域和新的效果。”比如精准农业、比如现在大热的共享经济。

  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如果北斗企业是为了做北斗而做北斗,硬加上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专业功能,又怎么能够和同类型产品做竞争呢?

  企业在做产品的时候需要首先搞清自身优势和行业现状,如果想要进入一个陌生的专业领域,却有没有相关经验,最好的办法是与该领域的成熟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不仅能够降低风险,还可以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1506328871464140.jpg

  不排斥其他导航,但必须先保证自主可控

  有人曾经提出,北斗企业之所以难以和GPS以及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做竞争,是因为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太高,因此需要政府主导,将其他导航系统赶出中国。

  从公共领域层面,要想让大家接受北斗,难道真的只能依靠政府强制性手段来解决?GNSS的兼容互操作就真的无法展现北斗的实力么?

  孙院士回答道:“兼容互操作首要前提是自主可控,但其他系统的运用并不会妨碍北斗的发展,甚至对北斗来说是有好处的。如果背离了前提,才应该有所限制。”

  不排斥其他导航,但必须先保证自主可控

  有人曾经提出,北斗企业之所以难以和GPS以及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做竞争,是因为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太高,因此需要政府主导,将其他导航系统赶出中国。

  从公共领域层面,要想让大家接受北斗,难道真的只能依靠政府强制性手段来解决?GNSS的兼容互操作就真的无法展现北斗的实力么?

  孙院士回答道:“兼容互操作首要前提是自主可控,但其他系统的运用并不会妨碍北斗的发展,甚至对北斗来说是有好处的。如果背离了前提,才应该有所限制。”

  现阶段北斗的技术水平已经能够和GPS等先行发展的系统相抗衡,甚至在很多国家都有着越来越多高精度应用案例。我们差的并不是能力,而是自信心。

  以手机为例,在当年外国朋友讥笑的中国“山寨手机时代”,小米一样能够突出重围成就中国自主品牌,之后同类型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不少企业甚至超越老牌劲旅“摩托罗拉”、“诺基亚”,创造出了世界级顶尖产品,而当时的市场环境也是包容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企业才能够迅速发展,并且长期保持高昂的上升势头。在这过程中,那些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造不出好手机的企业自然成为了历史的牺牲者。

  北斗人才培养重点在“用”

  不少企业认为发展受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人才,早期北斗确实因为技术、核心器件等问题限制,发展缓慢。不少半道子出家的技术人员成为主力,而专门学习相关专业的人大多进入了外资或龙头企业之中。怎样才能培养更多的北斗人才?怎样才能让这些人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

  孙院士的回答是:“用”。

  “用”,就是让年轻人去创造、创新。这要求个人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能实实在在地干,在创新的过程中增加才华、发展自己。

  想要培养人才首先就要相信人才,有句话叫“不单放的司机永远成为不了好司机。”只有把指挥棒、责任和压力统统交给人才,未来他们才有可能承担重任。

  就算现阶段专业型人才紧缺,但大学四年所学也远远不够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真正的可用人才都是用出来的。

  大企业有雄厚的技术大环境做支撑,小企业也可以从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奇制胜。某企业不就是通过把短报文通信与运营商网络结合,做出了广受业内好评的特色产品,逐渐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么?

猜你喜欢

转载自leroytt.iteye.com/blog/240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