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化的角度解读OSI的七层网络模型

从前接触过网络方面的知识,对其基本模型有个大概的了解,大体有两种模型,一种是由ISO制定的OSI七层网络模型,还有一种就是DOD的TCP/IP四层网络模型。后者脱胎于实践且早于OSI模型,所以一直是比较常用的。不过我主要还是想来谈谈我自己对OSI七层网络模型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OSI七层网络模型是哪七层。从第七层开始到第一层依次是: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网络层(Internet Layer),数据链路层(Date Link Layer)和物理层(Physcial Layer),这七层之间,每一层都为其上层服务,即也为其下层提供服务,提供的服务各有不同。从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现在突发奇想,编了一个故事,希望能够揭开网络信息传输那层神秘的面纱。信息基于这个模型传输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根据日历上的时间,我发现两个远方的好朋友要过生日了(信息--应用层处理),一个是A一个是B(假设有这么两个人,实际可能会有很多),于是我就去商店购买礼物并且告诉他们我为他们准备了礼物(数据流--前三层处理,数据段--传输层处理,这个时候我相当于和两位好友建立了联系,就像是通信主机间端与端的连接(虚连接),至少他们知道我会给他们礼物,不过他们不知道是什么礼物),之后我到了快递站,工作人员把物品分拣,一个发往C地一个发往D地(分包(package)--网络层处理,相当于将每一个源机送往相应的目的机)。这个时候快递员问我怎么寄,是空运还是其他什么(帧--数据链路层处理,是让我选择采用何种方式,即提供介质访问服务),我和他说空运(比特流--物理层处理,相当于我采用光纤,红外,铜线等等的方式传输)。此时,我的任务就完成了,成功地寄出了我想要发送的东西。

接着,A好友和B好友就要想着怎么接收我送出的礼物了。这个过程是拆包裹的过程,货物通过比特流送到了两个好友当地的快递站,收件员问这是通过什么方式寄过来的。如果是红外传输过来的我就接收,经过核实的确是红外。然后,快递员接收包裹再分包送往我的好友家,我和好友的约定完成,最后好友拆开发现里面的东西。由此信息传输完毕。

就是这么一个方式,其间需要一个快递中转站来对货物进行严格的审查,就像是某种暗号一样,对上了才能签收。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1556394/article/details/8111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