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队列解决TCP粘包问题

转自http://blog.csdn.net/u013898698/article/details/54846084

1、环形缓冲区的实现原理

环形缓冲区通常有一个读指针和一个写指针。读指针指向环形缓冲区中可读的数据,写指针指向环形缓冲区中可写的缓冲区。通过移动读指针和写指针就可以实现缓冲区的数据读取和写入。在通常情况下,环形缓冲区的读用户仅仅会影响读指针,而写用户仅仅会影响写指针。如果仅仅有一个读用户和一个写用户,那么不需要添加互斥保护机制就可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如果有多个读写用户访问环形缓冲区,那么必须添加互斥保护机制来确保多个用户互斥访问环形缓冲区。

 

问题描述
    我在使用Socket接收消息时,将会触发一个接收函数。(BCB中的是ClientRead函数)所以我在此函数处接收信息,并做相应处理。那问题来了:由于传输的数据包都是我自定义的,我明确的知道长度为多多少。可实际效果却是,有时候接不够我期待的长度,而甚至有时候一次接收的数据包长度竟然比我预期的要长10个字节。当时只有设定条件将不满足我预期长度的数据包丢弃。

 

问题分析

看了上面描述,想必大家也明白我的错误在哪了吧?实际是我对Socket的接收机制理解有误。TCP/IP只保证发送包按顺序到达目的地,但可能由于网络状况他会自动分包发送,这样就导致接收端的接受函数每次提交时只有若干数据,不一定是我预期的一个完整的包。可以这样理解,发过来的实际是一个‘流’。

看来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只有先将接收的数据保存起来,再来做处理。

 

处理模型

为了要保存接收数据,我们首先就要建立一个缓冲区。那第一个问题来了:由于我们要接收的信息是不可预知的,那难道这个缓冲区要无限的扩容?

可我们的实际PC内存肯定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内存缓冲区可以被反复利用的机制 —— 环形队列。

我们用图来说明环形队列的工作原理:

 

 

图1 蓝色为写入的数据,绿色为已经读取处理的数据

看上图1,在正常状态下:Write指针在写入数据,而Read指针在Write指针之前,说明缓冲区后端还有空余空间。

在指针回滚状态下:Write指针在Read指针之前,说明缓冲区的前端已经有空闲的空间。

除了这两种状态外,我们不得不再考虑一种即将错误状态:

 

图2蓝色为写入的数据,棕红色为未处理的数据

看图2,无足够空间:当Write指针回滚,发现无足够空间,将和Read指针发生交集(虚点部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一部分未处理数据将被覆盖破环。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调整整个缓冲区。

重新分配调整:当遇到空间不足,不能实现Write指针回滚的情况,我们只有重新开辟一个更大一点的缓冲区,并把未处理数据(棕红色)和写入数据(蓝色)按顺序复制到新的缓冲区内,并调整好Read和Write指针的位置。最后释放掉原来的缓冲区。

我们可以看到,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缓冲区,将在Read指针处理速度较慢并在处理信息量增大时,逐渐扩容。但是,当扩容到一定程度,将达到一个平衡。因为信息量不可能无限增大,当需处理信息量达到最大值再结合Read指针的不断处理,缓冲区的大小也将稳定下来。

我们一开头就给此缓冲区命名为‘环形队列’。从以上的图和文字,我们可以形象的理解:由于缓冲区大小最终将稳定,Write和Read指针将无障碍的在缓冲区中不断循环回滚,其运行轨迹,将是一个环形。

猜你喜欢

转载自taoyongpan.iteye.com/blog/24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