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E与GAN的关系(1)

VAE(Variational Auto-Encoder)和GAN(Ga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都是生成模型(Generative model)。所谓生成模型,即能生成样本的模型。我们可以将训练集中的数据点看作是某个随机分布抽样出来的样本,比如:MNIST手写体样本,我们就可将每一幅图像看作是一个随机分布 p ( x ) 的抽样(实例)。如果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随机模型,我们就可以无限制地生成样本,再无采集样本的烦恼。但这个随机分布 p ( x ) 我们并不知道,需要通过对训练集的学习来得到它,或者逼近它。要逼近一个随机分布,其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已知的,可控的随机分布 q ( z ) 映射到目标随机分布 p ( x ) 上。在深度学习领域中,有两个典型的生成模型:1、VAE,变分自编码器;2、GAN,生成对抗性网络,它们的结构如图1、图2:
VAE原理图
图1 VAE结构图
GAN结构图
图2 GAN结构图
VAE的工作流程是:
1、在训练集(Dataset)中抽样,得到样本 x i x i 经过神经网络编码器(NN Encoder)得到一个正态分布( N ( μ i , σ i 2 ) )的充分统计量:均值(以图1为例进行解释, μ i = ( m 1 , m 2 , m 3 ) )和方差( σ i = ( σ 1 , σ 2 , σ 3 ) );
2、由 N ( μ i , σ i 2 ) 抽样得到 z i , 已知 z i 的分布是标准正态分布 N ( 0 , 1 )
3、 z i 经过NN_Decoder得到输出 x ^ i
4、 L o s s = x ^ i x i ,训练过程就是让Loss取得最小值。
5、训练好的模型,我们可以利用Decoder生成样本,即将已知分布 q ( z ) 的样本通过Decoder映射成目标 p ( x ) 分布的样本。
以上过程可以用图3进行概括。
VAE原理
图3 VAE原理图
为比较VAE和GAN的差异,参考图4,简述GAN的工作原理如下:
1、在一个已知的、可控的随机分布 q ( z ) (e.g.:多维正态分布 q ( z ) = N ( μ , σ 2 ) )采样,得到 z i
2、 z i 经过生成器映射 G ( z i ) 得到在样本空间(高维空间)的一个数据点 x i g ,有 x i g = G ( z i )
3、 x i g 与样本流型(Manifolds)之间的距离在图中表示为 D ( x i g , x ^ i g ) = x i g x ^ i g ,其中 x ^ i g 表示 x i g 在流型上的投影,生成器的目标是减少此距离,可以将此距离定义为生成器的损失(Loss)。
4、因为不能直接得到样本的流型,因而需要借助判别器(Discriminator)间接地告诉生成器(Generator)它生成的样本距样本流型是“远了”还是“近了”,即判别真(real)和假(fake)正确的概率,一方面要判别器提高判别准确性,一方面又要提高生成器的以假乱真的能力,由此形成了竞争导致的均衡,使判别器和生成器两者性能同时提高,最后我们可获得最优的生成器。
5、理想的最优生成器,能将生成的 x i g 映射到样本分布的流型中(即图中阴影部分)
GAN原理
图4 GAN原理
由GAN的生成过程,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得到两个GAN缺陷的解释(详细分析可见《Wasserstein GAN》):
1、模型坍塌(Model collapse)
GAN只要求将 x i g 映射至离样本分布流型尽可能近的地方,却不管是不是同一个点,于是生成器有将所有 z i 都映射为一点的倾向,于是模型坍塌就发生了。
2、不收敛
由于生成器的Loss依赖于判别器Loss后向传递,而不是直接来自距离 D ( x i g , x ^ i g ) ,因而若判别器总是能准确地判别出真假,则向后传递的信息就非常少(体现为梯度为0),则生成器便无法形成自己的Loss,因而便无法有效地训练生成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Wasserstein GAN》才提出了一个新的距离定义(Wasserstein Distance)应用于判别器,而不是原型中简单粗暴的对真伪样本的分辨正确的概率。Wasserstein Distance所针对的就是找一个方法来度量 D ( x i g , x ^ i g )

比较VAE与GAN的效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
1、GAN生成的效果要优于VAE
2、GAN比VAE要难于训练

文章:Variational Inference: A Unified Framework of Generative Models and Some Revelations,原文:arXiv:1807.05936,中文链接:https://kexue.fm/archives/5716。文章来自中山大学 数学学院 苏剑林。文中为两个生成模型建立了统一的框架,并提出一种为训练Generator而设计的正则项原理,它可以作为《Wasserstein GAN》的一个补充,因为WGAN给出的是GAN判别器Loss的改进意见,而该文却是对生成器下手,提出生成器的一个正则项原则。
以下是从变分推断(Variational Inference)角度对两个模型的推导过程:
p ( x ) 是真实随机变量的分布,样本集中的数据可认为是从这个分布中抽样出来的样本,它是未知的。我们希望用一个可控的、已知的分布 q ( x ) 来逼近它,或者说让这两个分布尽量重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一个直观的思路是:从一个已知的分布出发,对其中的随机变量进行映射,得到一个新的分布,这个映射后分布与目标分布尽量重合。在VAE中,这个映射由Decoder完成;在GAN中,这个映射由Generator来完成。而已知分布可以是:均匀分布或正态分布,例如:随机变量 z 服从多维标准正态分布 z N ( 0 , 1 ) ,它经过映射得到 x i g ,为表述方便我们统一用 G ( z i ) = x i g x i g q ( x ) 表示经过映射后的随机变量 x g 服从分布 q ( x ) ,它与真实变量分布 x r p ( x ) 在同一个空间 X 。我们希望得到尽可能与 p ( x ) 重合的 q ( x )
为达到“尽量”这一目标,需要对重合程度进行量化,于是我们定义了一个测度的指标——KL散度:

K L ( p ( x ) q ( x ) ) = p ( x ) log p ( x ) q ( x ) d x ( 1 )

当p(x)与q(x)完全重合,有 K L ( p ( x ) q ( x ) ) = 0 ,否则 K L ( p ( x ) q ( x ) ) > 0 。直接求上述真实分布 p ( x ) 与生成分布 q ( x ) 的KL散度 K L ( p ( x ) q ( x ) ) 有时十分困难,往往需要引入隐变量(Latent Variables)构成联合分布 p ( x , z ) q ( x , z ) ,计算 K L ( p ( x , z ) q ( x , z ) ) 来代替直接计算 K L ( p ( x ) q ( x ) )
(1)GAN的联合分布 p ( x , z ) 的拟合
GAN在Generator生成了 x i g 将与真实样本 x i r 一起作为输入 x ,进入一个二选一选择器,该选择器以一定的概率(比如说50%)选择其一(选择器可以看成是随机变量 y ,它服从服从0-1分布), x 接着进入判决器,判决器判定输入 x 的是真实样本( x r ),判断为1,或是生成样本( x g ),判断为0,最后输出给定 x 判为1的概率。
令联合分布是输入 x 和选择器 y 的分布, p ( x , y ) 表示真实的联合分布,而 q ( x , y ) 是判别器可控制的联合分布,是为拟合真实分布所设计的分布,由上机制可见,在 q ( x , y ) 中, x y 其实是相互独立的,因而有:
q ( x , y ) = { p ( x ) p 1 if  y = 1   q ( x ) p 0 if  y = 0   ( 2 )

其中, p 1 表示 y = 1 的概率, p 0 表示 y = 0 的概率,有 p 1 + p 0 = 1 。若判别器有足够的拟合能力,并达到最优时,则 q ( x , y ) p ( x , y ) ,这意味着:
q ( x ) = y q ( x , y ) y p ( x , y ) = p ( x ) ( 3 )

为拟合,由(2)可得两个联合分布KL散度:
K L ( q ( x , y ) p ( x , y ) ) = [   p ( x ) p 1 log p ( x ) p 1 p ( y = 1 | x ) p ( x ) + q ( x ) p 0 log q ( x ) p 0 p ( y = 0 | x ) p ( x ) ]   d x ( 4 )

p 1 = p 0 = 0.5 ,以 K L ( q ( x , y ) p ( x , y ) ) 为Loss,因为 p 1 p 0 p ( x ) q ( x ) 与判别器参数无关,另外,判别器的输出是 p ( y = 1 | x ) = D ( x ) ,因而:
K L ( q ( x , y ) p ( x , y ) ) p ( x ) log 1 p ( y = 1 | x ) d x + q ( x ) log 1 p ( y = 0 | x ) d x = p ( x ) log 1 D ( x ) d x + q ( x ) log 1 1 D ( x ) d x = E x p ( x ) ( log D ( x ) ) E x q ( x ) ( log ( 1 D ( x ) ) ) ( 5 )

GAN的判别器要尽量分辨两个分布,因而要KL散度尽可能大,因而若(5)式要作为判别器的Loss,则需取反,即:
L o s s D = E x p ( x ) ( log D ( x ) ) + E x q ( x ) ( log ( 1 D ( x ) ) ) ( 6 ) D = arg min D [ E x p ( x ) ( log D ( x ) ) + E x q ( x ) ( log ( 1 D ( x ) ) ) ] ( 7 )

(6)式与传统GAN判别器Loss分析结果(可参见: https://blog.csdn.net/StreamRock/article/details/81096105)相同。
讨论完判别器Loss_D,接下来讨论生成器的Loss_G,同样从(4)式入手,此时可调的参数是生成器的参数, p 1 p 0 p ( x ) p ( y = 1 | x ) (即 D ( x ) )与生成器参数无关,与之相关的是 q ( x ) ,因而有:
K L ( q ( x , y ) p ( x , y ) ) = [   p ( x ) p 1 log p ( x ) p 1 p ( y = 1 | x ) p ( x ) + q ( x ) p 0 log q ( x ) p 0 p ( y = 0 | x ) p ( x ) ]   d x q ( x ) log q ( x ) ( 1 D ( x ) ) p ( x ) d x ( 8 )

最优判决器应该具有如下特性:
D ( x ) = p ( x ) p ( x ) + q ( x ) ( 9 )

(9)式可以从图5,直接得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图5 最优判决器
将(9)代入(8)有:
L o s s _ G = q ( x ) log q ( x ) ( 1 D ( x ) ) p ( x ) d x = q ( x ) log q ( x ) ( 1 p ( x ) p ( x ) + q ( x ) ) p ( x ) d x = q ( x ) log 1 p ( x ) p ( x ) + q ( x ) d x = q ( x ) log D ( x ) d x = E x q ( x ) ( log D ( x ) ) = E z N ( 0 , 1 ) ( log D ( G ( z ) ) ) ( 10 )

于是可采用(10)作为生成器的损失Loss_G,与传统推导的结果一致。考察(9)式,式中 q ( x ) 实际上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我们将(9)改造一下, q 0 ( x ) 表示前一次生成器的状态,于是有:
D ( x ) = p ( x ) p ( x ) + q 0 ( x ) ( 11 ) L o s s _ G = q ( x ) log q ( x ) ( 1 D ( x ) ) p ( x ) d x = q ( x ) log q ( x ) ( 1 p ( x ) p ( x ) + q 0 ( x ) ) p ( x ) d x = q ( x log q ( x ) D ( x ) q 0 ( x ) d x ) = E x q ( x ) [ log D ( x ) ] + K L ( q ( x ) q 0 ( x ) ) = E z N ( 0 , 1 ) [ log D ( G ( z ) ) ] + K L ( q ( x ) q 0 ( x ) ) ( 12 )

比较(10)与(12)发现(12)多了一项 K L ( q ( x ) q 0 ( x ) ) ,此为生成器Loss的正则项,它要求 q ( x ) q 0 ( x ) 尽可能小,由此可实现生成器的正则项,详细分析可见: https://kexue.fm/archives/5716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treamRock/article/details/81415294
V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