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换便利:无奈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cc18629609212/article/details/79722794

近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百度李彦宏语出惊人。

有网友直指:

“你们窃取用户的隐私,把黑心的医院推送给病人牟利,这就是你们在干的事。 ”

李彦宏的话遭遇群嘲,一方面是令网友感到“被代表”,另一方面和百度的“黑历史”有关,先前的“莆田系”、“黄金眼”等事件已经透支了用户对百度的信任,但是反观李彦宏的这番话,我们也能看到国内互联网产品的一大现状——无视用户隐私。

也许正是因为国内用户“好骗”、“无所谓”,过度获取用户隐私成为国内互联网产品市场的通病。

  • 用户协议瞒天过海

安装软件时,用户协议总会在你急迫想使用软件时跳出来,长串的小字让人懒得看,实际关于隐私获取的内容和产品免责声明就暗藏其中。

今年年初刷屏的支付宝账单里,就藏着蚂蚁服务协议,在你一张张翻看账单时,不小心就同意了协议内容,协议之所以藏得深,多是涉及有关用户隐私和多项权限的。

  • 过度获取隐私权限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4236594 查看本文章

从上图可看出,大部分APP需要10-30个权限,如“将系统恢复为出厂设置”、“关闭所有后台应用程序”、“在出厂测试模式下运行”这样的危险权限甚至“请求能够禁用设备”这样的终极权限都在列,而“开机启动”更是家常便饭。

很显然,绝大多数app根本不需要如此之多的权限,app们之所以探求更多的权限,目的还是为了更全面地掌握用户数据。

  • 越权监听

监听这种行为听起来似乎离普通用户很遥远,实际可能就发生在身边,今日头条就曾曝出“麦克风窃听”丑闻,用户称只是和朋友聊到某个美食,平台很快就推送相关厨具和商家。

窃听行为广泛存在,Google Play商店的250多款游戏APP存在监听用户的行为,国内市场也一样,在一次检测中,受检的100多个APP,有23个APP可直接向联系人发送短信,14个APP可以监听电话和挂断电话。

然而APP不用也不行,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现状呢?

1、检查手机中的APP,关闭没用的权限;

2、使用有效软件对敏感信息开启保护;

3、不装未知来源的APP。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c18629609212/article/details/79722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