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愿望与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okxuewei/article/details/85162873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人如何致富、国家如何富强的学问。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学始于《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而《国富论》的全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 1776)。

问题是,关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不是200多年前有了斯密才开始的。早在500年前,甚至5000年以前,人们就开始了这样的探究。那为什么以前的学问不叫经济学?经济学与过去那些研究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二者的区别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以前的很多学问研究的是“事与愿符”的规律,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美好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

过去人们认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有好的事情发生,一定是好人做的;有坏的事情发生,一定是坏人做

的。按照这个逻辑,这个社会怎样才能变好呢?办法自然就是让好人多做事,把坏人消灭掉。

例如,劳动人民的收入非常低,生活非常贫困。有人就会说,是因为有坏人,因为资本家发的工资太少。那么让资本家多付工资不就行了吗?

一个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是谁造成的?那一定是有人太贪得无厌了,是坏人提价、地产商提价、食品商提价造成的。那抑制住商人涨价的冲动不就行了?

房价越来越高,真正自住的人买不起房,怎么办?不让那些炒房的坏人得逞不就行了吗?

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资本家却不断地把工厂迁到海外去。那限制资本家去海外开厂不就行了吗?

……

在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抱有这样一种非常淳朴的想法。这是一种“事与愿符”的想法:有什么样的愿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而要产生好的结果,就要怀有美好的愿望,同时让那些怀有美好愿望的人多干事。

坏人干坏事的影响其实有限

但经济学家并不这样想。经济学家会问,一个坏人到底能干多大的坏事?比如,有坏人拿着枪杀人,能杀多少人?10人?50人?100人?

他造成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为什么?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一个人在作恶时,其他人都会警觉起来,会制止他。

哲学家康德曾说:“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倒能设法自卫。”他是说,上帝要教我们怎么识别朋友当中坏的思想。那些敌人的思想,那些一眼就能看出好坏的思想,我们能够识别,能够抵制。倒是那些用良好愿望包装起来的思想,我们比较难识别。

如果有人说,我要带大家去一个饥寒交迫、妻离子散的世界,肯定不会有人去,就算有,人数也非常有限。但如果反过来,有人说,我要带大家到一个美好的世界去,那里没有通货膨胀,没有失业,人人平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愿意跟着去的人一定很多,尽管这个完美的世界并不存在。

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经济学要研究的,不是“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的问题,而是研究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它要问的是,为什么

有时候好心会办坏事?例如:

(1)最低工资制度,本来是要保护穷人的,但最后穷人的境遇反而更糟了;

(2)同工同酬制度,本来是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但最后却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3)福利制度,本来是让那些没有依靠的人能够找到依靠,但最后这些人的境遇却变得更惨了;

(4)我们颁布了各种各样保护濒危动物的法律,但最后这些动物却越保护越少了;

……

这些才是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问题。

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

每当我们看到社会上有各种各样不公正、不如意的现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让政府立法,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旦法律通过了,大家就会觉得事情画上了一个句号。

经济学家却不这么看。经济学家觉得法律通过了,画上的不是句号,而是冒号。人是有能动性的,在这个新的法律下,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对策。最后事态的走向,会跟我们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而正是这些出入,才是最有研究价值的。

经济学家关心的是,那些出于良好的愿望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会产生哪些有害的后果。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相通的地方就在于,它研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学关心的是事与愿违的现象,而不是事与愿符的现象。

思考题

请举一个例子,人们出于美好的愿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的?

201812004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okxuewei/article/details/85162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