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青年照”又让你上套了?大数据时代,人生处处市“陷阱”...

本该事先主动履行的对信息使用规则、目的、方式以及范围进行公开、告知、明示等法定义务,平台却遮遮掩掩、避而不谈,只是在被曝光后才以一纸说明“补缺”,不得不让人怀疑,软件方是否有些“小九九”?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最近,由腾讯“天天P图”推出的H5产品“我的前世青年照”刷屏朋友圈。用户通过APP、微信小程序等上传自己的头像照片后,就能生成一张自己身穿百年前青年服饰的泛黄老照片。这一怀旧感十足,互动性又较强的产品,吸引了大量用户使用。根据某软件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活动结束时,已经生成超过1.16亿张“前世青年照”,收集的用户照片超过8000万张。


产品火了,但问题也来了:软件对超过8000万张用户照片的收集行为,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对相应的收集和使用规则进行明示、并取得了用户的同意?有没有对照片等信息使用的目的、方式以及范围进行明示?照片等信息又是否存在被滥用的可能?


大数据时代,照片已经远远不再只是一张照片而已。有业内人士就指出,这些海量照片很有可能会成为软件的“图片库”,进行进一步的用户数据画像。在此基础上,平台不仅能够对用户进行迅速定位,还能进行精准的大数据营销,变得“比你更了解你自己”。而如果这些信息被非法泄露,还会被不法分子用来实施诈骗行为——此前,就有不法分子利用他人照片伪装成社交软件好友成功骗取钱财的案例出现。


一张照片及其背后所包含的隐私信息,如果被滥用,给个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小。而根据笔者的使用体验,该H5产品并未主动向用户展示其隐私条款,也没有任何个人信息授权的提示,更未公开其信息收集与使用的原则,以及对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以及范围进行明示。这些问题也遭到了舆论质疑。对此,“天天P图”今天上午在官微发布说明回应称,在活动过程中“完全不会使用或者记录上传图片的时间、位置等个人信息,也不会存储用户上传的照片”。


但这并不能完全打消公众的疑虑。类似的声明为何不在用户使用H5产品时便主动进行告知?从法理上来看,这是平台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根据去年6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本该事先主动履行的对信息使用规则、目的、方式以及范围进行公开、告知、明示等法定义务,平台却遮遮掩掩、避而不谈,只是在被曝光后才以一纸说明“补缺”,不得不让人怀疑,软件方是否有些“小九九”?


事实上,类似行为并非个案。每逢节假日,都会出现一些以各种方式为噱头,未明示隐私条款,成功吸引海量流量的“爆款产品”,随后也纷纷出现担忧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不少互联网平台为了吸引流量,采用答题、投票、拼团、一元购等方式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却并未明确告知用户其个人信息已被收集,对日后使用规则也语焉不详。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虽制定了个人隐私信息的使用规则,但要么与软件的使用权进行“霸王条款”式捆绑——如果不授权,用户就无法使用软件;要么隐藏在肉眼难以发觉的角落;更有甚者,还有软件在未取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偷偷在后台获取隐私权限……做这些事的,不乏一些互联网巨头。


大数据时代不能变成一个没有隐私的时代。相反,更应该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而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维护好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互联网平台偷用、滥用,仅靠用户自身的“火眼金睛”,呼吁用户增强防范意识,或者呼吁平台增强社会责任感,显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护个人信息的最有力手段还是法律以及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


但是,在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已实施近一年时间的背景下,一些互联网企业不仅没有主动承担起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主体责任,反而仍然敢不履行法定义务,背后深层原因值得深思。是个人信息安全相关保护规定没有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还是相关部门的立法打击以及技术防范措施仍然不到位?在“无处安放隐私”的焦虑面前,这些问题不该一直无解。


来源:新浪新闻


640

大数据周刊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57524293


640

众论大数据 引领大时代

长按二维码关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r6auo52bk/article/details/8023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