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笔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

导言

本章节为辛亥革命的历史,重点在于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第一节 举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1.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 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2.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促使实行“新政”
      2. 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
      3.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的骗人把戏,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其统治,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没有满足历史的需要)
    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 阶级基础是群众基础
      2. 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 宣传
        1.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革命书》
        2. 邹容《革命军》
        3. 陈天华《警世钟》和《猛回头》
      2. 组织
        1. 黄兴 华兴会
        2. 光复会
        3. 科学补习班
        4. 岳王会
        5.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 同盟会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 机关报为:民报
          3. 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3. 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改良的辩论
      1. 三民主义学说
        1.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2. 三民主义的内容:
          •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
          • 民权——创立民国:反清,推翻清政府统治
          • 民生——平均地权: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3. 三民主义的作用: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传播与革命运动的发展
      2.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 辩论双方:
          •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 《民报》
          •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 《新民丛报》
        2. 辩论内容:
          1.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是焦点
          2.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 要不要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3. 革命派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
          1. 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鲜明的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2. 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形式的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
          3. 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 各地武装起义,1911年广州起义,4月27日,史称黄花岗起义
    2.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将铁路的路权卖给帝国主义
    3. 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是保路风潮
    4. 1911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庆)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一个月内13个省和上海宣布起义
    5.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6. 在起义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软弱性和妥协态度,说明虽然革命发展很快,但是基础不牢固,内外部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7. 1911年年底,孙中山在南京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正式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为中华民国元年
    8.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控制着政权,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9.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 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0. 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
      • 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下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 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 反帝反封建都没有成功,只是推翻了清政府
  2.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1.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反封),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反帝去除代理人)
      3.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4.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5. 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6.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2. 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3. 没有建立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3. 辛亥革命的教训:

      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人的悲惨遭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救不了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国谋求新的出路。(方向民主共和)

  3.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一般了解)

    1. 封建买办、反动派组成了军阀,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兵权)之后,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时期
    2. 北洋军阀的表现:
      1. 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背弃了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如暗杀宋教仁,为了巩固专制统治,投靠帝国主义,公然复辟帝制
      2. 经济上,北洋军阀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 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3.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 发动“二次革命”
      2. 组织中华革命党
      3. 发动护国战争
      4. 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5. 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hellxz/p/10268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