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喜施获福

第十章 喜施获福

  【经文】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译文】

佛说:看见人家行布施时,若能随喜和赞叹,并且赞助行布施之人,让他生欢喜心,这样所得的福德是很大的。有一个沙门来问,‘这福德会不会没有了呢?’佛又说:譬如有一支火把,数千百个人,每人拿一支火把,来点火分取,用这火来煮食或照明,那么原来的火把,还是像原来一样光明,这福德也是如此。

“随”是随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是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我们看到别人做好事,做善事,或者别人得到某种利益、好处,别人能够离苦得乐,无论是看到还是听到的,无论大事还是小事,我们都心生欢喜,不嫉妒,不讨厌,因他种善因而喜,因他得善果而喜,这就叫“随喜”。

随喜,佛教用来专门对治我们凡夫一个很大的烦恼——嫉妒心。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大家看现在几岁大的小孩子,你分好吃的给他们的时候,别人多分一点,他心中的嫉妒心就毫不遗漏的表现出来了!所以在普贤十愿里有一愿就是“随喜功德”,专门对治我们的嫉妒心,不但不要有嫉妒心,还要明白大家好,其实就是自己好,别人开心,我们也要替别人开心,别人遇到好事或者做好事,就好像我们自己遇到好事和做好事一样。开始我们可能不习惯,所以就要克制自己的嫉妒心,努力做到形式上、心理上都随喜别人,习惯成自然,慢慢我们的这个心就转变过来了。

为什么要随喜呢?

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成就别人其实就是在成就自己,能高高兴兴的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尽心尽力去成全别人,甘心把自己当绿叶,而不是去障碍别人,打击和讽刺别人。能够这样随喜别人,别人也会同样的随喜你,这样随喜的功德就非常殊胜了。

在我们古代的教学,老师都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超过自己,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自己的学生不能超越自己,那教育就算失败了。所以社会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升,全靠教育的成功。我们现在人,嫉妒心很强,唯恐别人超过自己,教别人都要留一手,不能尽心尽力的去传授,这叫吝法,在佛法上讲,吝法要得愚痴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所以,这个嫉妒心,不但对自己没有好处,对别人、对社会都没有好处,一定要对治。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5068968 查看本文章

再进一步,别人做善事,不但我们要心生欢喜,还要尽心尽力帮助他做成善事,促使他圆满完成这个愿望,这就叫儒家所讲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有多大能力就尽多大能力,实在能力不够,无法帮忙,我们就用欢喜心赞叹,这叫随喜赞叹,这叫真随喜,也有同样的功德。如果自己有力量帮忙,却不肯帮忙,或者单单是不嫉妒,不憎恨,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随喜。

总之,这个嫉妒心,会使我们的心很难清净,增添很多无谓的烦恼,对我们的修行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必须要连根拔除,这就需要用“随喜”来对治。在日常生活中,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看到出家人、修行人,看到别人放生,布施,读经,升职,发财,考上大学了等等,我们都心生欢喜,随喜赞叹,慢慢的,我们这个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接近道心了。

什么是随喜赞叹?

随喜赞叹,佛教语言,佛语。就是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赞扬之心。这是佛弟子们应该具有的一种境界,也是生活在浮躁社会中,人们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

随喜: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泛指随着众人参加集体送礼等。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随著他人之欢喜而欢喜;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

赞叹:指赞美惊叹大德之人事物。对人、事、物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即“赞赏 ”。由内心对事物的敬仰而产生惊呀表情神态。

为什么要随喜赞叹?

我们随喜的对象不仅仅是诸佛,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对他们一丝一毫的善举也要表示随喜。我们不仅对诸佛菩萨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欢喜,由衷地随喜赞叹。

随喜赞叹的内容是一切六趣四生,六趣即六道。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四生,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

随喜赞叹要求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但很多人为他人的利益往往高兴不起来,主要是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随喜赞叹的功德”,就是对治嫉妒、自私、狭窄心量的最好方法。

菩萨道的特点是完全牺牲个人的利益去成就别人。这是随喜赞叹的最高形式。在日常生活中随喜赞叹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需真心地去感受当下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就可以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心量会变的越来越大。每一天都生活在快乐之中。

  “熟食"也是隐喻,有‘证果’的意思。

  “除冥”,是譬喻除去业障、报障、烦恼障的惑业,除去三障的这种迷惑,这就是除冥。

  本章讲喜施获福。说了随喜、赞叹别人布施的行为,自己也有很大的利益,这福德也没有穷尽,劝教我们要学会随喜的修行方法,获福的同时,也可以灭除自己的嫉妒之心。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五者随喜功德,见人家做功德,你发随喜心,这是大修行法。

  人家要行财布施,你看见了,也参加一份,帮助他把这个功德做圆满。

  有人要发心行法布施,讲经说法,但没有讲堂,你有个房子很大,可以给他作讲堂;或者人家有了讲堂,你帮忙搬桌椅,方便大家来听法,帮助他行法布施,得福甚大。有人在讲《法华经》,大家都来听,最后来了一个人,找不到座位要走了,你把座位让出来一半,给他坐下来听,你得福甚大。为什么得福甚大呢?因为他到讲堂来,找不到座位,经听不下去,要走了。你给他找一个座位,让他坐下来听,他虽然第一次来听经,但是他有了学佛的机会,会善根发现,勇猛精进,办道也会进步得很快,不是你成就的吗?

  还有无畏布施,就是拔除别人的恐惧心。

  不只是对这三种布施行为应该随喜赞叹,在世间,眼见耳闻的一切善的行为,都一定别忘了随喜赞叹,反之,对于恶的行为,千万不能随恶赞叹,那是造恶业。

  初发心修行,做功德的人,怕别人抢了他的功德,人家要帮助他,反而不欢喜,所以起疑惑心,害怕自己的功德被别人分取了,其实他所修的功德,别人是分不了一丁点的。

《维摩诘经》上有个无尽灯的法门,比如你有一盏灯火,别人到你这里来点灯,他把灯火点着了,你的灯火不会受损。《维摩诘经》要我们发心,叫大家来点灯,大家有了灯火,再希望别人来点。就如你一个人在讲经说法,希望大家都来听,听了法都去弘法,各人再各开一个讲堂。比方讲堂有一百多人,以后成了一百多个法师,在一百多个讲堂讲经,再变成几千个法师、几千个讲堂,这叫无尽灯。一盏灯能够分成无尽盏的灯,叫无尽灯法门,这个功德无量。

这段经文,教我们要随喜功德。有的人做善事,喜欢自己做;以为自己做的才能得福,让别人做,自己就没有福,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学佛,要有「自做、使人做,自学、使人学」的精神。因为个人的力量有限,能够集合众人之力成就事业,才是无量功德。
   所谓「施道」有三种方法,也就是平常佛教所说的「三施」:
   (一)资生施——资生物是人生的必需品,一欠缺就无法生存。譬如现在的慈济工作,对照顾户(贫户)布施食物,使他们得到饱足;或对贫病、寒冻的人施予医药、衣物等等,这些就是资生施,也叫做「财施」。
   (二)无畏施——他人遭受灾难时,协助他脱离苦境、使他们得到安定,就叫做「无畏施」。有些人虽然财物不缺,但在精神上却遇到打击而惶惧不安,这时若能给予安慰、鼓励,这种心灵的支持,称作「无畏施」。
   比如:在突如其来的灾变中予人安慰,并解除他们身心的苦难,使他们心宽、无畏,这些都是无畏施。
   (三)法施——两项是一般性的社会工作,而「法施」则是超越世俗的精神资粮。人生苦空无常,三界有如火宅。有些人尽管一切都很富足,但却无法得到永恒自在的快乐。这时唯有引导他们修学佛法中的「三无漏学」——戒、定、慧,让他们开启心门,止恶行善,才能脱离三界火宅,得到身心彻底的快乐。
   而且,对于功德不要有独占心,如果我们没有独占心,自然就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有些人知道行善有功德,就很认真去做;但是看到别人也要帮忙时,心里就很担忧,他认为:「自己做,功德都归我;你来帮我做,功德不就被你瓜分了吗?」这就是不明道理、智慧未开的人。
   其实,个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少呢?慈济能够发展至今天的规模,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吗?不可能。一定要集合很多人的力量,才能共同完成理想。
   我们做好事,别人欢喜赞助:别人做好事,我们也欢喜赞助,彼此鼓励、欢喜赞叹,这就是功德。有时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做到了,只要是善事,我们同样欢喜赞叹,这样的随喜,也是功德。
   「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佛陀在此举了一则「火炬」的譬喻——人就像一支蜡烛,在黑暗中一支蜡烛的光亮足够照明吗?当然不够。适时如果有成千上万支蜡烛从它那儿引火,结果,对原来的蜡烛并不会有影响,反而增加了室内的光明。
   总之,学佛的人,心量要宽广,量有多大,福就有多大。这些经文都很简短,每一段都可以作为日常生活、语默动静修行的借镜。大家若能熟背即可入心,并能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liuhongru/p/10321695.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