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士要对得起自己的专业,普通人也要有自己的判断

版权声明: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blog.csdn.net/suoxd123/article/details/87898850

缘起

  前两天带宝宝去医院体检,今天到医院去拿体检报告,然后给医生看体检结果,先给第一位医生A看过后,医生A说有点缺钙,简单询问宝宝现在几个月是否母乳等问题后,说没事就匆匆赶我们离开;不放心又去询问了医生B,当然医生B的反馈是一样的,不过开了一瓶碳酸钙给宝宝补钙。
  回到家后,看医生B开的碳酸钙说明书上写的是成人1次1包,1日1次,儿童1次半袋,1日1到2次,而医生开的指导是每日一次,每次一包,开始有点困惑,按医生指导还是按药品说明书上说的给宝宝吃呢,看到医生的指导贴纸是用的标准模板,我判断医生是这样开药最简单,同时多吃点或者少吃点问题也不大,所以这么做了,然后就选择按药品说明书上的吃。
  另外,由于最近在给宝宝吃维生素D,然后看到碳酸钙药品成分中有维生素D,就问医生能否继续吃,医生的答案是药中维生素D的含量很少,可以继续额外补充维生素D,然后自己看说明书上D的含量是每包200单位,而且医生知道在吃奶粉,所以肯定还有维D的补充,刚好前段时间自己了解过维生素D的吃法(传送门),知道维D的量如果继续吃就可能过量。

个人感受

  首先,两位医生对宝宝体检结果的基本判断是一样的,当然也表示了医生的专业,不过,虽然不同的判断却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当然,很多事情本身就是可有可无,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也许只是医生自己一时的的决定,也许只是医生自己缺少点业绩,这个并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
  其次,说说医生的专业性的问题,尽管每个靠专业吃饭的人都有自己专业性,但专业程度却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在医生这个白衣天使的行业,也有良莠不齐的从业者。尽管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收到多方面影响,比如病人自身的素质或者自身疾病,但医生个人专业性也占很大比例。
  医生本身是一个职业,而职业的从业者也许只是当作一份工作,工作本身就有状态的好坏。不过,常规的人相信的更多的是职业本身,而并一定是从事职业的某个具体的人。因此,很多由于职业本身的矛盾,也是由于职业者和职业本身的不匹配,或者其他人对职业者和职业本身预期的不匹配,最终出现了矛盾。
  换个说法,比如乞丐在金庸的小说里属于丐帮,算是一个职业,现在也有职业乞丐,甚至看一些新闻上有说一些被拐卖的儿童被拉去做乞丐;比如,寺庙中的和尚或者居士,经常电影里有说和尚化缘,包括西游记里唐三藏也是一路上都在化缘。不论哪一种情况,当乞丐或者和尚和居士跟自己要钱,有很多人也会给钱,不是因为他们个人表现得多专业(比如乞丐有多惨,和尚有多虔诚),而是因为他们自己身上的责任,或者他们自己的职业,因此,大家去医院看医生并非因为相信医生这个人,而是相信医生的职业可以提供基于疾病的专业意见,因此如果病人对医生的预期跟得到的结果有偏差,就会容易出现矛盾。
  因为别人是基于自己的职业来相信自己,所以专业人士还是要努力对得起自己的专业,专业就是同行在一起的一条大船,而每个人都是船上的船员,否则整艘船都会被影响,俗话说的一句老鼠坏了一锅汤。

个人建议

  既然每个人的专业性各有不同,那就一定有不够专业,或者说在专业领域中有自己的盲点,或者说只是自己的粗心大意导致出现的失误(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即使是专家,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可能会犯错甚至是低级错误,不论其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只要出现错误就可能引发意外。
  据统计,即使在医疗水平非常领先的美国,其因医疗事故去世的人远大于因交通事故丧生的人,而其中医疗事故中很大比例的原因是手术的医生忘记洗手,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人确实很难做到完全程序化的执行所有规定的流程,即使是人命关天的重要事情,也很难做到。因此,不论是去医院看病,还是去找人寻求建议,在得到结论后,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而非对专家的建议全盘接受。
  以上面例子来说,医生本人也许对每天摄入维生素D的具体标准范围是清楚的,也许对开的药品本身中维生素D的含量是知道的,但没有对平时生活的可能的摄入进行大概的评估,也许国家的标准本身就不一定合理,但既然有标准最好还是按标准来,直到有天标准被更新。医生也许只是一时大意,也许是业务不精就断然下结论说,可以继续补充维生素D,而听到医生建议的普通人通常是不具有质疑能力的,尤其对于一些日常问题,尤其对于一些没有什么医学知识的普通人,所以都会按照医生的嘱咐来执行,但医生给出的判断其实并非每次都是有效和正确的。


扫码关注公众号,换个角度看世界。
真相很简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uoxd123/article/details/8789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