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的困

在知乎看到 老梁(梁宏达) 的提问《大家对共享汽车有什么看法?》梳理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并总结如下。

 

和所有共享一样,愿景是好的,路径是曲折甚至是暗淡的。

 

共享汽车挖掘的不是刚性需求。

 

当前所有共享(单车、汽车、移动电源、3D眼镜等)都是租赁模式,即盘活的资源不是用户/个人手里的资源,而是开发商、渠道商、其他运营公司空闲、低效能资源,甚至是利益驱动的新增资源(本来不存在,因为需要临时增产)。因此共享资源并没有做到。

 

共享汽车带来一个好处,间接推动了新能源车、电桩的局部性普及,特别是广东地区。直接利好是碳排量降低。

 

共享汽车并不能解决便捷的问题。

驾驶问题——无车人士,本就不擅长开车,使用起来其实很麻烦;

停车问题——存量车本就大于存量车位,多出来的共享车加剧了车位竞争问题,且还车需要特定的网点;

交通事故——共享车的事故率远大于有车人士,因为大部门(可能90%)都是新手。

瓶颈问题——电量决定了里程。早期共享汽车大部分是百公里车,现在主流的300~400公里。但共享汽车的特性是“接龙”和“集中式需求”,即大部分需求都集中在某个时段、某个地区,使用时的电量不是满负荷(可能已经进入预警电量,如20%),导致无法满足用户使用。

 

共享汽车的外在困局

  • 共享依赖一个信用和数字化环境。在当前超一线城市仍然差强人意。大环境的不健全,衍生出的产品性态就是用户使用需要不断建档(身份证、驾驶证、多证合一、人证合一),绑定支付体系,交押金,违章处理等前前后后不少于1个月。
  • 前面提过的车位问题。

  • 新旧势力融合过程中的乱象。新模式一定会对固有模式有冲击。本来应该和共享汽车正面冲突的就是租车业务。但市场的垂直分层很快做了调整,在资本的刺激下,共享汽车公司快速的攻城略地,以高于“行业价”吸纳了运营商、渠道商甚至主机厂的手中一大批低端廉价的存量车。原本的2C/2B的租车业务大量转向2B,优质车型保持做C端优质客户,ARPU反而有所提高。

 

迄今为止,背靠主机厂的品牌共享汽车纷纷退出,也是印证了市场多方面反馈的结果。未来共享汽车能走向哪里,还需要看大环境进化到了什么阶段。相信健全良好的环境,完全可以让当前用户的非刚需变成真正的刚需。

头条:大鲸鱼吃小鲸鱼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1234567qwer/article/details/8570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