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版权声明:支持原创,转载请说明~ https://blog.csdn.net/luoyayun361/article/details/89072463

1

路遥,想必大家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即便是不知道这个名字,那说起他的一部著名的作品应该无人不知了,那就是—《平凡的世界》。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还是大学那会儿,同学介绍的,这个名字我印象非常深刻,想必是因为它真的很“平凡”,所以一直记忆犹新。当时在大学图书馆借过这套书的第一本,但是没能坚持看下去,那时候确实很浮躁,没法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现在想想,其实还挺遗憾。虽说没有阅读过这本书,但是对这本书的影响力大致是知道的。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机会去阅读。

直到去年,无意中又从脑海里冒出这本书,可能是因为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完成的夙愿吧,然而这次我还是没去看书,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去接触这部作品—电视。

前两年,这部伟大的作品终于被拍成了电视剧,随着好奇心作祟,简单的了解了一下,然后发现主演里面有自己熟悉的面孔,于是下定决心去看这部电视,也是算是这么多年的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2

以上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在为本书做铺垫。《从早晨中午开始》中,路遥记录了他写《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的的一些心境以及前前后后的准备情况,书中非常详细的介绍了他为什么写这部作品,以及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在这作品之前, 他的上一步作品《人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巅峰。然而,他说:“一个人要是停留在自己的历史中而不再前行,那是极为可悲的。但是自己的历史同样应该总结—只有严肃地总结过去,才有可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于是他开始构思下一步更宏伟的工程,于是,《平凡的世界》开始逐渐萌芽了。

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他足足准备了三年的时间。“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这是他日常的工作状态。在这三年中,不断的收集资料,没明没黑的开始做这些枯燥而必须的工作。开始写作又花了三年,前前后后六年时间,六年里他受尽折磨,每天十八小时的高强度疯狂工作,已经达到一种忘我的地步,甚至到全书第二部的时候,已经几乎不省人事,但是好在一位老中医救了他,但是身体还未完全恢复又继续投入工作,并且为了深切体会故事情节中的场景, 他放弃了舒适的环境中工作,而选择一个偏僻的煤矿上开始初稿的写作。完全是抱着吃苦牺牲的精神,和他精神上的要求保持一致。直至全书完结,精神疲惫不堪,以致达到失常的程度,智力似乎像几岁的孩子,走过马路都得思考半天才能决定怎样过。

他说:“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而他,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最完美的交代。

3

任何一件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都付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的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当一个人真正朝着自己人生目标奋力前进的时候,光鲜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驱使自己不断向前的只有三个字:使命感。

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线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某种抱负的人,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会有过许多理想、幻想、梦想,甚至妄想。这些玫瑰色的光环大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而消散得无影无踪。但是,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一旦具备了某种实现雄心抱负的条件,早年间的梦幻就会被认真地提升到现实中并考察其真正复活的可能性。

文中有一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他完成第二部作品的时候,身体已经完全崩塌,一天只吃一顿饭,拖到晚上十点去夜市随便吃点,有时候过了夜市,只能硬着头皮去同事家要两个馍和大葱将就着填饱肚子。“身体软弱得像一滩泥。最痛苦的是每吸进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身体的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坐下,就睡着了”。这是无节制拼命工作所导致的自然结果。他给自己定下每天非常严格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如果完不成就不休息,不吃饭。用这种方式激励自己不断的向前。然后变边在旁边的纸上计算页码,计算字数,计算工作日,计算这些数字之间的数字,每一个数字就是一座已经翻越的大山或将要征服的大山。

在紧张无比的进取中,当我们专心致志往前赶路的时候,往往不会过多留心身后及两旁的一切,我们只是盯着前面那个唯一的目标。而当我们要接近或达到这个目标时,我们才不由得回头看一眼自己所走过的旅程。

他说:“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无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功,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地凋谢。”

4

1988年5月25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他完成了这项超大工程的结尾。当他终于为作品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他这样描述到:“几乎不是思想的支配,而是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原因,我从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那支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

这是一种解脱,一种不需要思维控制就做出来的反应,他把自己禁锢太久,而这一刻终于放下了。

“我来到卫生间用热水洗了洗脸。几年来,我第一次认真地在镜子里看了看自己。我看见一张陌生的脸。两鬓竟然有了那么多的白发,整个脸苍白得像个老人,皱纹横七竖八,而且憔悴不堪。
我看见自己泪流满面。
索性用脚把卫生间的门踢住,出声地哭起来。我向另一个我表达无限的伤心、委屈和儿童一样的软弱。而那个父亲一样的我制止了哭泣的我并引导我走出卫生间。”

透过文字,深切的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那种状态,或悲、或喜。他完成了对自己的交代,也完成了这些年一直坚持不懈的目标,那一刻,他终于解脱了。

“…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这是一次漫长的人生旅程,因此,曾丧失和牺牲了多少应该拥有的生活,最宝贵的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当然可以为收获的某些果实而自慰,但也会为不再盛开的花朵而深深地悲伤。生活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为某种选定的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

在这本书里,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看到了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使命感和目标而不惜一切的坚韧态度。

让人惋惜的是,完成这部作品的第四年,他因病去世了,年仅42岁。这正是一个人生事业巅峰的年纪,但是我认为他应该没有遗憾,因为他终其一生去完成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达到了想要的目标,完成了最初的夙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最后,再借用他笔下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每一个思想巨人都以用自己的方法认识这个世界,揭示这个世界的奥妙,为什么你不可以呢?你姑且认为你已经发现了通往华山的另一条道路。”

如果我们还有想做的事情,想完成的心愿,不要怕晚,从现在开始。

那么,出发吧。加油!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uoyayun361/article/details/8907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