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掠夺性期刊,还要警惕掠夺性会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相信您对下面这种情况并不陌生:每天早上一打开邮箱都会看到一两封某某国际会议的邀请通知。如果留意,还会发现之前其实已经收到了若干封同样的邮件。虽然可以设置关键词来过滤这些邮件并且送到”垃圾箱”,但这些会议邀请仍然无法杜绝,依然有很多漏网之鱼。
参加学术会议是科研人员的一项基本活动。但组织过国际会议的人都知道这是个超级麻烦、耗时间的事情,出于好客的传统美德和不能怠慢国际友人的原则,在国内办会不但要负责学术部分,还要帮忙预订酒店、收款、开发票,以及组织会后活动等等事情。能让主办方孜孜不倦、不辞辛苦地天天发会议邀请肯定是另有所图的。实际上,这类邮件里的会议就是我们常说的掠夺性会议­­——一类低质量的以营利为目的学术会议。这类会议的主办方并非正规的学术团体,它主要是利用科研人员的发表文章需求或是展示科研成果的愿望来获取利益。所以它们一定是要在显眼的地方标注出XX收录等信息。
目前,这类掠夺性会议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也欺骗了不少人。最近一位英国的网络安全专家说了他的参会经历,他报名注册了在丹麦举办的第19届国际政治心理学大会,会议由一个名为世界科学、工程与技术学会的组织主办,费用为400英镑。当他到达会场的时候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这么一个国际会议的参会人员居然不到10人。会议在两天内进行了三个小时的会谈。在这期间,听到了有关机器人、伊斯兰金融和太阳能等完全不同领域的报告,感觉自己是在同一个房间里参加了很多“会议”。
掠夺性会议之所以得到快速的发展,跟一些研究人员的“刚需”是直接相关的。文章是学术界的“硬通货”,一小部分的研究人员就利用这种会议来多发文章,以换取升职加薪的机会。但对注重自己声誉的学者来说,如果一时不查,没能鉴别出掠夺性会议而与这类会议扯上关系,会严重伤害自己的声誉。因为这些组织为了扩大影响,可能会在未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将知名学者列为“荣誉主席”或“国际联络人”,并且在网站或者邮件里滥用照片和名字。这可能会毁掉学术人员多年来辛苦建立的学术声誉,甚至威胁到学术生涯。
那么应该如何鉴别这类掠夺性会议呢?这类垃圾会议都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会,这类会议范围包罗万象,有时一个会议的主题可以涵盖七八个学科。会议名称还起得挺唬人 ,诸如“艺术与人文科学国际会议”等,将能涵盖的学科都涵盖了。组织者为了节省成本,常常在同一地点同时举办多个会议,或者是同一团体组织了完全不同领域的会议。
其次是这类会议对于投稿的文章几乎来者不拒,由于缺少同行评审或只经过快速审查,所以稿件接收速度往往非常快。另外主办方总找各种理由延长截止日期,目的无非也是接收更多的会议文章,赚取更多的注册费。
如果有心的话还可以去看看会议网站,一般都是粗制滥造。这类会议提供的主办方联系方式常常不完整,甚至虚构组织委员会成员名单。列出的地址或电话号码也可能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此外之外,掠夺性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它的特点还可能包括参会费用较高,设置众多旅游收费项目等等。因此在考虑是否参会的时候,根据上面提供的信息,仔细搜索一下会议主办方的信息,应该能在很大程度上鉴别出这类会议。
不过归根到底,只要市场还在,要根除掠夺性会议就是不可能的。这还得要加强研究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掠夺性会议的鉴别意识,多管齐下从各个方面切断这类垃圾会议的市场,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类掠夺性会议。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Enagoacademy/article/details/897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