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C and GMT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TC and GMT?

last night, my teacher Maki in Philippines Manila asked me the timezone of my city。

I told him  I am in UTC+8,however, Maki  only knows GMT+8 and has never heard about UTC。

so, I searched in the internet to find the answer。

GMT,Greenwich Mean Time

指位于英国伦敦郊区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当地的平太阳时,因为本初子午线被定义为通过那里的经线

自1924年2月5日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负责每隔一小时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

格林尼治平时的正午是指当平太阳横穿格林尼治子午线时(也就是在格林尼治上空最高点时)的时间。由于地球每天的自转是有些不规则的,而且正在缓慢减速,因此格林尼治平时基于天文观测本身的缺陷,已经被原子钟报时的协调世界时(UTC)所取代。

为了与北京时间保持一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上下班时间分别调整至上午10点和晚上7点,因此未采用地理上的实际时区。

UTC,the full name is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国际原子时的误差为每日数纳秒,而世界时的误差为每日数毫秒。对于这种情况,一种称为协调世界时的折衷时标于1972年面世。为确保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相差不会超过0.9秒,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会在协调世界时内加上正或负闰秒。因此协调世界时与国际原子时之间会出现若干整数的差别。位于巴黎国际地球自转事务中央局负责决定何时加入闰秒

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国际子午线会议(International Meridian Conference),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的当地平太阳时被指定为通用日,以午夜零时作为当天的起点。这种规定符合民用格林尼治时间(GMT),民用GMT自1847年起就在大不列颠岛使用。相比之下,天文GMT开始于当天午夜后12小时的中午,直到1925年1月1日都是如此。与之相反,航海GMT开始于当天午夜前12小时的中午,至少到了1805年英国皇家海军还在使用,航海GMT在其他地方又被使用了更长的时间,因为1884年的国际子午线会议提到了它。1884年,有三分之二的图表和地图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Greenwich Meridian)作为它们的本初子午线(Prime Meridian)[17]。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引入了世界时(UT)的概念来指代GMT,UT的一天开始于GMT的午夜[18]。直到20世纪50年代,广播时间信号都是基于世界时UT,因此基于地球的自转。

1955年,铯原子钟的发明,提供了一种比天文观测更稳定且更方便的守时机制。1956年,美国国家标准局(U.S.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和美国海军天文台(U.S. Naval Observatory)开始研究基于原子频率的时间尺度。到了1959年,这些时间尺度被用来生成WWV时间信号,并通过广播它们的无线电台广为人知。1960年,美国海军天文台、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以及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UK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协调了它们的无线电广播,由此时间的步长和频率的变化得到了协调,这样产生的时间尺度也被正式命名为“协调世界时”[19]

1958年,将新确立的原子跃迁频率和历书秒联系起来的数据被公布[20] 。当历书秒在支配太阳系行星和卫星运动的定律中充当自变量时,历书秒这种时间间隔可以使得这些定律能够准确预测太阳系中天体的观测位置。在观测精度允许的范围内,历书秒的长度是一定的,就像原子秒一样。这次公布的数据使得原子秒的某一长度值可以很好地用于天体运动定律中[21]

1961年,国际时间局开始在国际上协调不同的UTC时间( 但是直到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才采用“协调世界时”这个命名 )[22][23] 。从那以后,每几个月就会出现时间跳跃的情况,频率的改变发生在每年的年末。每次跳跃都使时间增加100毫秒,这种UTC时间旨在能和世界时UT2保持很近似[19]

1967年,国际单位制秒根据原子钟产生的频率被重新定义,这样定义的秒实际上和历书时的秒长度一样[24]。这个频率就是1958年以来暂时用于TAI时间的频率。很快人们发现让不同长度的UTC秒和SI秒并存于TAI中是不对的。人们认为,时间信号保持在一个恒定的频率会更好,而那个频率应该和SI秒相符合。因此,有必要依赖于时间跳跃来保持时间信号和世界时UT很接近。人们在一个被称为“跳跃原子时”(SAT)的服务中尝试了这项实验,SAT时的秒长和TAI时的秒长一致,另外SAT使用了长度为200毫秒的时间阶跃来保持其和世界时UT2的同步[5]

在UTC以及SAT系统中进行频繁的时间跳跃并不令人满意。1968年,G. M. R. Winkler以及原子钟的发明人Louis Essen,各自独立地提出时间阶跃的长度应仅为1秒[25]。连同UTC的秒长应和TAI的秒长一致的观点,这样的系统最终得到了认可。UTC时间的最后一次不规则时间跳跃发生在1971年底,其长度为0.107758TAI秒,因此UTC时间1972年1月00:00:00恰好等于TAI时间的1972年1月00:00:10,这样一来UTC和TAI之间的时间差就被调整为了整数秒。同时,UTC时间每秒的变化和TAI的变化精确地一致。另外,UTC时间也开始在时刻上更接近UT1而非UT2。一些报时信号开始播报UT1和UTC之间的修正值DUT1,来满足那些需要比当前UTC更接近UT1的应用。[26][27]

这套时间系统被应用于许多互联网万维网的标准中,例如,网络时间协议(NTP, Network Time Protocol)就是协调世界时在互联网中使用的一种方式。

在军事中,协调世界时区会使用“Z”来表示。而在航空上,所有使用的时间划一规定是协调世界时。而且Z在无线电中应以北约音标字母读作“Zulu”,协调世界时也会被称为“Zulu time”。比如说飞机在香港时间(UTC+8)18:00整起飞,就会写成1000z,又或者读作“1000Zulu”。

如果本地时间比UTC时间快,例如中国大陆[注 1]香港澳门台湾蒙古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西部的时间比UTC快8小时,就会写作UTC+8,俗称东八区。相反,如果本地时间比UTC时间慢,例如夏威夷的时间比UTC时间慢10小时,就会写作UTC-10,俗称西十区。

CST,China Standard Time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elloKitty520123/article/details/88883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