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思考》-成甲

如何更有远见、或培养独特的眼光,《好好思考》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方向,人们理解一个事务往往是单一维度、单一角度去思考,如果向比别人看得更远就必须有不同的知识储备,不同层面的思维模型,通过表现形式抽离出公共的,找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最更本的解决问题;人生的大多数机会,就算我们做到了,也只能给我们带来很小的优势,我们只有在这之外,聚焦那些真正有非线性收益的机会,用我们前面提到的降维攻击、变换尺度等方法,发起跨学科的饱和攻击,产生查理·芒格说的lollapalooza(好上加好)效应,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升级与跃迁。

他认为,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芒格称之为思维模型。

我们不需要学习和了解所有的知识,我们只需学习各科最杰出的思想,去抓住最关键的要害,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构建深度思考力的底层逻辑

思考力水平={你做出的假设}与{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
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具体该怎么做呢?芒格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只使用学过的一门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

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称为思维模型。对我们而言,只有那些在遇到问题时能真正用到的策略,才是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否则,记住了很多思维模型,却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舍本逐末。思维模型背后更重要的思维方式
多元思维模型建立认知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不需要重新造轮子,很多问题前人已经发现和总结了高效的方法和规律。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从各种貌似新问题的现象中,洞见问题的本质。能够快速洞察问题本质的人,就能比积累经验的人,用更短时间找到更好的答案。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建立自己学习的“传感器系统”,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思想实践中,跨学科地获得思想情报,掌握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从而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及时调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多元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四个层次

我就找来市场营销的经典教材《营销管理》,结果在第一章开篇就看到需求的定义:需求是可以被购买能力满足的对特定产品的欲望。这个概念变一下形式就是:“需求定义=购买能力+特定产品+欲望”。这和李靖需求三角“需求=能力+目标物+缺乏感”几乎一样。

只不过,大多数人读教材,觉得很枯燥,而李靖把教科书上的定义和生活中的案例应用结合起来思考,把枯燥的定义转化成了具体、形象的“需求三角”工具。

前三层思维模型都是在答案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具体的陈述性知识,而哲学视角是从提问和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如何思考的程序性知识

这是更高级、威力更大但大多数人很少能意识到,并去做的思维训练

超越答案寻找更底层的思维模型

乔布斯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学习任何一个领域,都应把它看作思考的镜子,我认为这是学习思考最大的价值:学习如何思考。例如,学习编程教你如何思考,就像学法律一样,学法律的人未必都成为律师,但法律教你一种思考方式,同样,编程教你另一种思考方式。”

换句话说,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是关注“具体答案”,而学习更高级的阶段关注的是形成答案的思路,即思考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我发现,过去我和人沟通没话题的时候,习惯用的思维方式是“我该说些什么?”而这位老师遇到这个问题时,他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别人可以说些什么?”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其实可以总结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

我相信,由于人们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会带来商业创新的机会,还会在很多领域继续发生,如果你能及早从这个角度看商业模式,也很可能找到新的商业创新机会。

因此,“有效的策略”来自哪里?其实,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来自答案,而是来自思考答案的方式。

因为历史人物传记是非常好的学习新思维方式的教材。

顺便说一句,读历史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代入历史场景中,考问自己的做法”,只有回到当时的场景里,我们才能看到前人精妙的思维方式。

1.质疑我们提出的问题本身。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是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错的?2.从困境的源头思考问题。大多数人接受了暴雨给自己带来的困境,只是想如何应对困境。恺撒却从困境的源头思考——我虽然控制不了暴雨,但是我可以改变洪水的流向。为什么暴雨带来的问题一定是我的呢?

后来,这两个思维方式都成为我最核心的思维模型——“质疑问题”“改变源头”。这是恺撒穿越千年时空,送给我的底层思维模型礼物。

当我用分析加密、解密双方思维方式的办法读书时,真的是大开眼界,顶级高手的一些思维博弈真是让我看得膜拜不已……再比如,我还拆解过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研究它用什么思路,能让众多玩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通过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三个方法

其实掌握知识的关键在思考、练习有价值的解决策略,“点不在多,会用则灵”。

所谓关键词法,就是把阅读的单位,从在文章中找模型单点突破上升到从全书中找分析逻辑的系统思维。

具体而言,关键词阅读法可以分为三步:1.分析确定作者在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寻找书中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有哪些。3.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是以什么逻辑解决问题的,有哪些有效策略?

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这是与核心问题相关的五个关键词。

这就是这本书核心的“关键词网”,即打造学习型组织需要做三件事情:1.建立个人和团队的愿景。个人愿景的关键词是自我超越。团队愿景的关键词是共同愿景。2.打造个人和团队的反思能力。个人反思的关键词是心智模式。团队反思的关键词是深度汇谈。3.在这个基础上,思考问题必须有全局观,核心是构建“系统思考”的能力。

每个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思想、观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由于只能看到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观点和思想,却看不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过去的人生经历、形成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孤立地、静态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巴菲特的方法听起来是挺好的,但是,你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巴菲特的方法,你必须考虑他提出这个时间管理方法的背景是什么,是讲给谁的,在什么时候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方法是否适合所有人、所有阶段。不了解作者没说出来的这些前提,照抄作者“说出来的部分”,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之所以要“知人论世”地深究一个思想,其核心本质是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活在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里

何一个思维模型都归属于人类解决某类问题众多思想中的某个支流。

提升团队学习力,只有彼得·圣吉这一种思想吗?他的思想是最适合我们团队的吗?还有没有其他提升团队学习能力的思想呢?这些不同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各自思想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坚持这样追问,并搜集各方面资料,我们就逐步构建出一个领域的思想脉络网了。

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或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

1.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3.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

这些灵光一现的启发点、疑问点,要及时记录下来,之后要再花时间加工分析。

4.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思维模型)?

5.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格,还要看你的收益。

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超一流学习法

社交的本质是资源和价值的交换,你不能帮别人,别人也就没法帮你,陌生模式下的社交就是这么纯粹

当你有机会和更大网络的超级节点合作时,不管位置,先上船加入网络最重要!一旦我们加入了更高质量的新网络,就有可能在目前主动寻找超级节点的模式之外,建立更低能耗的被动寻找模式。

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本质就是加入了不同的网络,拥有不同的机会。

为什么很多北漂回家可以过得很舒服,却一定要留在北京受罪?那是因为,这个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当你加入一个充满正能量、不断进步、积极努力的群体时,无形中你就会开阔眼界,像高晓松一样不知不觉地逼自己快速进步。

介绍完了从多个维度记忆思维模型的三个重要方法:情境学习、交替学习和回顾测试。接下来,我们就要在记住思维模型的基础上,聊聊如何深入理解掌握思维模型。

这种用扑克牌来管理思维模型的方法,我给混沌大学的李善友老师推荐过。最近,混沌大学也设计出了供自己学员使用的扑克牌,学员们有很好的反馈。我也计划开发一套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思维模型扑克,具体进度在微信公众号“成甲”(ID:PKM100)中回复“扑克”即可了解。

为什么要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因为每个思维模型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角度,而现实中的问题往往很复杂,只用一个角度理解问题就有很大局限性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时仍能保持行动能力。”

哪些领域的知识是人人都应该学习的

跨领域学习多元思维模型,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形成对问题的全局性理解,从而更本质地理解问题。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聚焦关键

我们觉得问题复杂,是因为我们太想解决遇到的每个问题了。其实,比起陷入问题的海洋里,我们更需要找到更关键的问题。所谓“关键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影响着其他所有的问题,一旦我们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事半功倍,极大地简化问题。

聪明、勤奋不保证你能成功,真正重要的是顺势而为。”

到大系统的关键要害,就会陷入各种具体问题的海洋。只有我们找到动态复杂系统中的少数关键问题,并聚焦寻找这些关键问题的有效策略,那么人生的选择就容易很多。

让我们看看凯利公式的样子:[插图]其中f为最优的下注比例,p为赢的概率,rw是赢时的净收益率(能赚多少倍),(1-p)为输的概率,r1是输了会亏多少倍。这个公式看起来有点儿复杂,我们可以换一个更易懂的形式:你应该投入钱的比例=(可能赚到的钱-可能损失的钱)/(可能赚钱倍数×可能赔钱倍数)如果还没看明白,我们就用巴菲特介绍他投资方法的一句话来解释这个公式:“用亏损的概率乘以可能亏损的金额,再用盈利概率乘以可能盈利的金额,最后用后者减去前者。这就是我们一直试图做的方法。这种算法并不完美,但事情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比如你现在有100万元闲置资金,而朋友有一个创业项目,想拉你投资。你觉得这个项目有八成可能赚到200万元,当然也有两成可能赔光所有钱。那你该不该投入,如果投入要投资多少呢?用凯利公式计算就是:(0.8×2倍-0.2×1倍)/(2倍×1倍)=0.7也就是说,这个项目你可以拿出70万元来投资,是最佳的投资比例。

人生的大多数机会,就算我们做到了,也只能给我们带来很小的优势,我们只有在这之外,聚焦那些真正有非线性收益的机会,用我们前面提到的降维攻击、变换尺度等方法,发起跨学科的饱和攻击,产生查理·芒格说的lollapalooza(好上加好)效应,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升级与跃迁。
微信读书

发布了125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5 · 访问量 5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uanFengZhiQiu/article/details/1032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