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此“规则”,非彼“规则”

0. 前言

本文主要是针对最近的一些学习经历,将自己的感悟和学习内容记录并加以整理和整合。针对的问题主要是我们要记住的是思维的“规则”额,而并非是语法的“规则”。

1. 网红英语课

在一节中国网红的英语老师的课程中,老师提及英语的语法是没有规律的,你背那么多规律,一来记不住,二来不会用。这是有原因的,他为此列举了几个例子。

1.1 例子一 动词+to do还是+doing。

我们之前学习的to do 表示的是目的,而且有一些固定搭配。例如enjoy doing sthplan to do sth。还有to dodoing都可以用的时候,例如forget to do sthforget doing sth。 如果背很多固定搭配,肯定是容易忘记的。而且当我们填空时,我们想的不是要表达什么,而一直记忆各种语法进行不断的匹配。这样势必是又累又不提升自己。

如果我们知道to do 意思是将要去做事情,而doing sth本身就是一件事,我们就能够很自然的区分这两个,也能够知道为什么有的词只能搭配doing(enjoy doing sth,我喜欢(做某事),而并非我喜欢去做某事(奇怪)),而有的就都可以,如forget to take your keys.(我忘记要带你的钥匙,我记住了,一会带上),forget taking your keys.(我忘记带你的钥匙了,该带没带。)

1.2 例子二 N*形容词+名词

如果有一个名词有多个形容词来形容它时,其形容词的顺序是如何呢?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么如何排序?曾经记住的一个比较好的顺序是“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仿照这个,我们就可以理解一些单词的形容顺序,比如大白兔。那么如果我们的形容词不是那么的简单,或者不是很容易描述呢?
Their prey is very elusive, fast-swimming fish.
为啥elusive(难以捕捉)在fast-swimming(游得快)前面呢?如果我们知道形容词的顺序有以下3条符合人类认知的三条原则,那么我们就能够清楚的明白为什么这样了。

  • 先描述重要的,再描述次要的
  • 先描述主观的,再描述客观的
  • 先描述具体的,再描述抽象的

我们再用这几条规律解读一下刚才的规则,美(感觉)是重要的、具体的、主观的,书房(用途)是次要的、抽象的、客观的。再看具体例子,对于prey(猎物)来说,elusive是重要的、具体的、主观的,而fast-swimming是次要的、抽象的、客观的。是不是这样就简单了?追根溯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才能够事半功倍。

1.3 例子三 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分为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两种,均是用来修饰名词的从句。那么它们的区别是什么。从形式上来讲限定性定语从句主句和从句之间不用逗号隔开,关系词为that,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主句之间通常有逗号隔开,一般用which,不用that。从意思上讲限定性定语从句用于对先行词的意义进行修饰、限制和识别,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用于对先行词起补充说明作用。

那么其实还有一个规则说,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可以省略,不影响语义表达。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可以省略的话,我们为什么还要写呢?其原因在于限定性定语从句主要功能是通知、告知(inform),让你更加直接的知道目标的更多细节。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目的是暗示(imply),主要是用来增加情感和对目标的主观意见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应该使用限定性定语从句还是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了。有一个例子非常的好:

I have a sister who is a doctor. 我有一个医生的姐姐。(姐姐不止一个)
I have a sister, who is a doctor. 我有一个姐姐,她是当医生的。(只有一个姐姐)

说到底(what it boils down to is)就是弄清楚文字的本身含义,然后逐渐的组成整个句子的意思,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而非语法的规律,才能够让我们真正的理解英语。

2. Ted英语课

在我最近才听的一场Ted的演讲里,以英语为母语的演讲人阐述了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表达口语。她说,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英语为非母语的人的比例为1:5。而且,在人与人的交谈中,96%的对话都有英语为非母语的人参与。因此,很多人都像我们一样,并不是真正的100%的与英语契合。但是,这些交谈仍然是有效的,清楚的。她列举了她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例子、她的女儿学习钢琴的例子,告诉我们,想更好的表达口语的方法就是专注于当前的任务本身,而不是一些条条框框(思维的交流,而并非语法的问题)。让对方能够理解你的意思,解决对方的问题,才是我们交流的目的。

因此在交谈时,首先要平常心,因为紧张可能让你听力记忆下降,忘记单词以及身体僵硬。听力记忆下降会使得你记不住你交谈的对象在说什么,因为你脑袋里只想着该怎么回复。而紧张的情绪也会让你忘记你曾经记得单词,从而使得表达不清不楚。身体僵硬会让你发音不清楚、颤抖甚至是发不出声音。这些都会让你的口语表现力大打折扣。

这与上一节老师讲的一样,专注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意图,我们的思想的表达才是最终目的。而并非各种规则。

这里我感同身受,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学习下中国象棋。我并不认为我真的喜欢下中国象棋,只是父亲一直要求我学习下。当我自己在和比人对战的时候,我并不是观察局面上应该怎么下,接下来该怎么下。而是下一步问一下爸爸,下的对不对?爸爸也没有告诉我,一言不发。最后,我通常是输的,因为我并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我的目的是什么?

反观现在,在我们学习打我们喜欢的游戏(穿越火线,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甚至是和平精英)的时候,我们对于操作,并没有什么硬性的约束,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我们是如何做的?我们专注于游戏本身。通常在合作的时候,我们也不会问合作者,一些操作的约束问题。

“我出饮血剑没有错吧?”
“我该不该上去收线?”
“我该拿M16A4还是AKM?”

这些话也很难回答,因为这些问题都有上下文的约束,而答案真正的来源来自“这些操作实施后是否能够让你更好的发展?能够改善当前局面?”如果回答是,那么就做。尽管最后做的不好,别人也并不会责怪你。而你也能够从中慢慢学习到该如何进行操作,这是主动的,记忆深刻的学习过程。

3. 亲身外教课

我曾借宝贵的提问机会就“学英语,就是学文化。”的说法,询问了另一个来自纽约的华裔美国外教。

经常有老师告诉我们,当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我们是学习它们的文化。而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存在一些差异,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差异?(We have learned "learn English is to learn its culture. As we know, the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s different, so how you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我觉得老师给的回答比较好。他承认英语和中文的文化有所不同。汉语比较的抽象和内涵,通常不需要改多少就能够表达另一个意思。而英语则更加具体,如果想要表达的不同,就必须要有真正的改动才行。犯错也是常见的,但是不可怕。我们在交流中,偶尔会犯错,这些来源于我们之前的习惯。我们并没有将这些有规律的序列记住下来。一个好方法就是,尝试将要说的话,先写下来,也不用写太多,几个句子就行。这样,当我们写错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它并加以改正。因此将错误可视化是一个好办法。

是的,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一个比较需要注意的事项是,我们撰写英语论文时,我们需要做的,是自己完成句子的编写,从而才能够在字里行间(between the lines)中将我们的思维和情感注入其中,使得我们知道我们要表达的是什么?读者会读到什么。

机器翻译尽管已经达到了可以应用的地步,但是它并不能代替你发表你的情感和你的意图。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可以使用,千万不要将自己置于机器翻译的下面,这样你将永远得不到提升,至少,你比不过机器翻译,而且也表达不了你自己。

小结

回归以上三个场景,其实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告诉我们,语言是表达思维和情感的,它即使有规则,这个规则也是来源于思维,而非语法本身。如果你想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那么最好的就是让英语真的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而并非那个外来之物。(想一想我们的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无缝切换吧,那是因为方言和普通话都在表达我们自己)

发布了216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359 · 访问量 47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5082030/article/details/10432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