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开方式系统互联)

ISO/OSI国际标准组织的网络互联七层框架

高层 (5-7)–端对端
传输层 (4)–端对端
网络硬件层(1-3)–链式连接

应用层:

用户体验最直接的服务,管理应用方面的通信(如收发邮件、浏览网页等)。

表示层:

通信进程之间的数据的表示方法(如语法转换、数据格式转换、加密解密等)。

会话层

在不同机器之间提供会话进程的通信,如建立、管理、拆除会话进程等。

传输层

通过逻辑接口(端口号、网关)向高层提供端到端的字节流数据服务,以及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机制,网络硬件技术的任何变化对高层是不可见的,即高层设计不必考虑底层细节,传输层起“承上启下”作用。
(TCP、UDP协议)

网络层

向传输层提供两种网络服务:
1.面向连接(类似打的),重点是如何建立链路;
2.无连接:(类似 高德地图查线路、走一战看一战,线路,速度不定),重点:在每一站建立一套详尽的路由表。

网络层四大任务:
1.路由选择:发现路由,选择路径;
2.拥塞控制:避免/缓解拥塞;
3.局域网互联:解决如面临数据包大小、网络速度、协议差异调整使两网络间数据包成功传递;
4.统计与控制:统计哪些用户需要的网络流量较多,访问频繁的站点等等、记账功能。

该层最知名的协议(IP)–(路由器)

数据链路层

在物理层提供的按“位”服务的基础上,在相邻的网络节点之间提供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加上开始、结束、查错等代码,形成有固定格式的数据。同时负责数据链路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在可能的情况下纠正错误,不能纠正时可以选择重传。
为网络层提供“简单的通信链路”(如光缆,WiFi、网卡),是一条封闭的路,除了两端,没其它出入口。

物理层

最基础的传送通道,建立、维护、取消物理连接等。

发布了8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0 · 访问量 62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1555325/article/details/10489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