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阐述人类深处的困惑与迷茫

作为读过PKD一大半已出版书籍的读者,我想先谈谈我对PKD总体写作风格的理解。

冷峻平静的笔调,PKD尽量使行文不加入太多有关态度的词汇,很少使用过第一人称写作,即是这对写悬疑的小说比较有利,小说大多数由对话,心理描写组成,所以我们的视角会被很容易代入小说主人公身上。

模糊化的人物形象,PKD写作的确没有哪个人令我印象深刻的,但是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属于底层,不被重视的小人物,在这个世界中很难有反抗的能力。PKD通过一连串的小人物,最终要写出来的是人类本性中那些共通点,每个普通人都会有的恐惧,悲伤与期望。我认为模糊人物形象可以刻画出人性中更深的内在。

说回这本书,《电子梦》这个标题很有意思,因为全书中并没有出现明确的电子或是梦的相关的概念,得名是因为改变剧的名字,改编剧我没看过,但我猜这个标题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人类即使在未来也将面临同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就和梦一样隐藏在内心深处。为什么PKD的作品既没有绚丽的文风,有的仅是淡淡叙述的语气,又没有相对严谨的科幻设定,甚至有些名作中的设定现在读来十分可笑(《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人造人居然要通过一个器官一个器官制作然后拼接起来),但是到了今天却备受追捧?

读完PKD每一篇小说都有种读懂了,却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的感觉,我只能分享我表达出的想法,PKD的其中一个梦,是关于人要如何生活的梦。


两百年前,梭罗说出:**“我来到森林,是为了能够真正地生活,而不想在我死前,才发现自己从没生活过。”**这句话跨越时间的长河到我耳边时,我不禁为他喝彩,希望自己也能践行真正的生活。

所以当我看到《展品》中主人公米勒最终回到1954年(没错,就是PKD生活的年代),过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小中产阶级生活时,我也不由得为他感到高兴。但是仔细一想,总觉得有些不对劲,PKD想表达的是什么?难道他是想夸赞他所在年代人们的“自由”生活吗?回头再看一次,我不禁又在想,米勒到底是像梭罗一样懂得真正的生活并且为之追求,还是仅仅是想逃避生活呢?

首先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他所追求的生活并不像他描绘的那样美好,米勒对他所处的21世纪的描绘是“等级体系如同一张黏糊的灰色巨网,覆盖着整个星球。此等风气深入了每一个职业,工业和居住区。啊,要是能像二十世纪的人那样自由该多好”,他对20世纪的描述是“那是激动人心的时代,充满雄心,尊重个性 ,那时的人是真正的人”。

而当他“穿越”到他的梦想年代时,却处处都有问题,他依旧要受辖于他的老板戴维森,每周的工作是“难熬”的,当他和那个年代的心理医生对话时,心理医生也羡慕未来中产阶级的生活,PKD这里应该是想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年代是完美的。

那为什么包括米勒在内的许多人,都向往过去的生活呢?我们不断回到过去,就一定有真正的生活等着我们了吗?我想小说最后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俄罗斯研制出钴弹,世界末日近在眼前”在那个年代的人,依旧受到冷战的威胁,整日处于惶恐之中,本书中的《福斯特,你死定了》有更加明显的表达,PKD显然也是不喜欢他所处年代的。

那么,米勒的逃避看起来就没那么高尚了,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并不满意,于是将自己寄托一个理想的生活,但是我们一面对现在的生活有所抱怨,一面又不肯走出自己的旧生活,要想真正有尊严地生活,何苦要跑到过去呢?

我们对生活有所向往,却放不下世俗的一些不必要的负担,于是只能通过幻想过去来逃避生活,但是为什么我们放不下我们的负担呢?除了人天生安于平稳外,还有什么其它原因呢?


在PKD看来社会的群体的趋同性也是使人无法追求人的生活,甚至不知道真正的生活为何物的原因,“消费主义”就是在PKD那个年代最明显的人类趋同行为,一方面,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使得厂商不断推出最新产品,另一方面,人类为了追求认同,不得不做出一种荒诞的选择,将自己投身于无休止的工作,换取最新的生活产品。

《行销有道》和《福斯特,你死定了》夸张地描绘了这种消费主义对人的残害,一篇是想过平静生活的人埃德如何在逃避无止境的消费过程中走向自我毁灭,一篇是描绘竭力想融入社会群体的人是如何通过自我暗示接受了这种消费主义。

《福斯特,你死定了》中处心积虑想要一个避难掩体的迈克并不是真的害怕遭受核打击,从所有描绘中看得出他只是想加入这个排挤他的群体,但是他又不自觉地移情于它物,以为自己真正需要的就是一个安全的掩体。与此同时,鲍勃即使是一个坚持自己生活方式的人,作为父亲,他也不得不做出退让,这最终引向了悲剧性的结局,仿佛是不可抗拒的命运指引,他们家也终于和其他家一样了。

综合以上几篇,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类该如何生活是抱有怀疑又困惑的态度的,PKD提出许多问题 ,但都没有给出答案,很多篇目都是戛然而止。可能因为这些都是关于人类的永恒话题,所以作者给不出答案吧,但是我们只要读过他的小说,有所思考,那也就有所得了。

PKD无论写什么小说,无论科幻设定多么天马行空,最终都从人类群体的共性上去寻找问题,这才是使得无论哪个年代,什么身份的人去读他的作品,都有所感触的原因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发布了1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24 · 访问量 2080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xmoss/article/details/104938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