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前面的《道经》大家一定读了不少,后面的《德经》有认真读过了吗?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分《道经》《德经》两部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按:《道德经》文字比较绕,直接给出译文。

《道德经》下篇

德经(节选)

春秋·老子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同「先知」)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德行上等的人并不是常常表现出来,却是真有德;德行下等的人处处不离德,实际却是无德。德行上等的人一般顺应自然而不刻意作为,德行下等则经常刻意做作。仁厚的人一般不刻意作为,重义的人经常刻意做作。至于那些崇礼的人,如果有作为却没有得到回应,甚至会抬起胳膊去强拉别人。所以,如果没有掌握道那就要有德,如无德那应有仁,如不仁则需重义,如轻义至少须有礼。礼不过是忠信的遮羞布,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有着浮华不实的道行,愚昧就从他们开始的。所以大丈夫应以宽厚处事,而不是浅薄;以朴实处事,而不是虚华。知道该怎们选择了吧。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yú,车中装载的东西。)无舆。是故不欲琭琭(lù lù,坚硬的石。)如玉,珞珞(luò luò,坚硬的玉。)如石。

译文:看看已经「得道」的:天会清朗,地会安宁,人(神)可通灵,河谷将水流充盈,万物能生长壮大,君王能统领天下。否则,天不清朗而崩裂,地不安宁而震溃,人无灵性而灭绝,河谷无流水而干涸,万物不长而毁灭,君王不能统领天下而被倾覆。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君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如同数了车载的货物而不知道去数有几辆车。玉石般坚硬的石头,绝不如山石般坚硬的玉石。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而效能是微小持续的。天下的万物来自于有形的存在,而有形的存在又源于无形的虚无。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同「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贤明的人接受了「道」的教导,会努力去实践;普通人就将信将疑了;愚蠢的人,甚至哈哈大笑而已。实际上,不被嘲笑那不就足以成为道了。有人这样论述「道」:「光明的好似昏暗,前进的好似后退,平坦的好似崎岖,崇高的好似峡谷,宽广的好似狭小,刚健的好似怠惰,质朴纯真却好似混浊未蒙。最洁白的反而显得有污垢,最大的东西看不到棱角,最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最大的声响反而似乎无声无息,最大的影子反而没有形状,所以说道是不可名状的。」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eijinghorn/article/details/11227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