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随记(一)

       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分别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社会整体经济如何运行三个层面提出经济学十大原理,具体如下: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 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本身研究的就是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而正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所以大部分人乃至于集体甚至国家都无法拥有所有他想要的所有东西。一个决策者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在权衡利弊,毕竟所有决策者都希望所做的决定是利己的,且效益要尽可能的大。好比对一个准备考试的学生来说,复习语文一小时,就意味着可能需要少复习其他科目一小时,学生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到底如何复习。对于国家来说,权衡取舍就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进行,到底钱是应该花在保卫国家上呢,还是花在提高国内生活水平上呢?

       认识到这种权衡取舍,并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作出决定。但是只有知道了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利弊,我们才可能做出更理性的选择。而面对权衡取舍时,到底该如何做出选择呢?就比如我时常会这么想,假如去听一场无用的讲座,去的话有意义吗?因为不去的话,我可以利用这时间学些别的东西。所以对于是否去听某些讲座,他的机会成本就是可以有效利用的时间。当然,如果是一个对我们非常有价值的讲座,我们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去,因为我们知道这些讲座带给我们的价值远比我们自己埋头学习的价值要高。所以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书中对于原理二还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如果不仔细想,兴许会认为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费用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这种算法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住宿费和伙食费并非是真正成本,毕竟你不上学也要吃和住嘛,除非你上大学吃与住的开销比你正常开销大的话,超出部分才算机会成本,还有就是这种算法忽略了最有价值的时间,如果不上学,这几年你本可以工作挣钱,这也应该属于机会成本,因为你是因为上学而放弃了工作。再比如你随便问一个流量明星,你问问他是否愿意去上学读书?那肯定不愿意的嘛,这机会成本对他来说也太大了嘛。

       然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做的选择并非如此极端,因为其中的机会成本不够大。所以多数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是考虑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决定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要多做一些还是少做一些,就比如我们并非每天都不学习,而且每天要学久一点还是短一点呢?奶茶要买大杯还是小杯呢?吃饭要不要多点几个菜呢?这个也就是原理三的意思,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书中提到如果有钻石与水让我们选择,正常情况下,我们肯定是选择钻石,因为钻石带来的边际效益远比水带来的高,即使水是生活的必需品。但书中确没提到另一个相反的情况下,假设我们在沙漠里渴的快不行,没有水或许无法存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没有人会选择钻石把。所以做决定时,往往是考虑当前情况下的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进行权衡。所以特价机票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为这种边际用户(也就是最后决定登机的人)来说,航空公司的边际成本就是多一些饮食费用而已,而边际效益确实机票钱,这对公司来说是有利可图的。

       而航空公司为什么需要降价呢?因为价格降低,就会有更多人来购买机票,可以在航班起飞前售出尽可能多的机票。这也恰恰说明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说个极端的比喻,今晚所有餐厅吃饭都不收费,那肯定大部分人都出去吃饭。亦或者游戏都降价,那岂不是大家都要消费一波。

       但有时候一件事的发生,我们可能最直接看见的是它的直接影响,而容易忽略其间接的影响。最初通过开车必须带安全带的法律,是为了发生车祸时,能够提高驾驶员生存几率。但带了安全带的司机,或许开车就急,这无疑又提高了车祸发生的次数,同时增加路上行人的危险程度。这让我想到,如果现在法律要求禁止大家开车不准戴安全带,甚至汽车厂商就不允许配置安全带之后,又会是一副什么场景呢?司机肯定开车都小心谨慎了把?

       前面说的都是个人要如何做决定,现在说说人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假设这个世界就只有你一个人,我们可能连生存都是一个问题,你得自己种植食物,自己发电,自己供水,自己…..总之什么都要你自己做,假如这时候来了一群人,你们商量好分工,每个人做一部分事情,你们的生活状况一定会好很多。所以分工,可以让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贸易,可以让每个人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物品与服务。这里其实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就是假如A在做钓鱼与狩猎都比B更具有优势,那是不是也要A同时钓鱼与狩猎?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分工与否不是通过绝对优势来决定的,而是通过比较优势来决定的。

       当然,贸易的发生不可能只是在A与B之间或者一个小集体之间,贸易是发生在成千上万的买者与卖者之间的,每个个体分散做出各自的决定,最后组成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对应的就是中央计划经济,二者本质的区别就是决策是分散的还是集中的。虽然在一个具有成千上万的买卖双方的市场中,所有人追求自己尽可能大的利益,但是有趣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确会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总体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

       而价格这双看不见的手,并非在任何情况都有效。市场经济的前提是需要权力背书的,假如一个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却没有法律保护他得到他应有的报酬,那人们还会愿意去工作吗?客人买完东西之后不付钱,以后还有人会开店吗?所以市场可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就是需要有政府进行信用或者权力背书。

       需要政府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市场中的卖方肯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损害旁观者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学里说到外部性。就比如一家会污染环境的工厂,如果政府不做出相应的措施,工厂大概率会因为要降低生产成本而选择污染环境,所以此时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旁观者的福利肯定受到影响。所以政府需要让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让蛋糕做大且公平。但这往往是矛盾的,切的公平往往就影响蛋糕做大,就比如需要让工厂进行污染处理,增加的成本往往是从其员工应有的福利上出。

剩下三个原理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下次再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sllsz2022/article/details/12113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