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应用层(一)网络应用模型

目录

1.1  客户/服务器模型 

 1.2 P2P模型


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最顶层,是设计和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最终目的,也是计算机网络中发展最快的部分。

  • 早期基于文本的应用(电子邮件、远程登陆、文件传输、新闻组)
  • 20世纪90年代将因特网带入千家万户的万维网WWW。
  • 当今流行的即时通信、P2P文件共享及各种音视频应用。
  • 计算设备的小型化和“无处不在”,宽带住宅接入和无线接入的日益普及和迅速发展,为未来更多的新型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1  客户/服务器模型 

Client/Server,C/S模型中,有一个总是打开的主机称为服务器,它服务于许多来自其他称为客户机的主机请求。客户之间不能直接通信。客户机是面向用户的,服务器是面向任务的。

 C/S方式是因特网上传统的、同时也是最成熟的方式,很多我们熟悉的网络应用采用的都是C/S方式。包括万维网WWW、电子邮件、文件传输FTP等。

基于C/S方式的应用服务通常是服务集中型的,即应用服务集中在网络中比客户计算机少得多的服务器计算机中。 

  • 由于一台服务器计算机要为多个客户机提供服务,在C/S应用中,常会出现服务器计算机跟不上众多客户机请求的情况。
  • 为此,在C/S应用中,常用计算机群集(或服务器场)构建一个强大的虚拟服务器。
  • 连接建立后服务器也能主动发送数据给客户端,用于一些消息的通知,如一些错误的信息。

 1.2 P2P模型

对等(Peer-to-Peer,P2P)方式

  • 在P2P方式中,没有固定的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分布在网络边缘各端系统中的应用进程是对等的,被称为对等方对等方相互之间直接通信,每个对等方既是服务的请求者,又是服务的提供者。

目前,在因特网上流行的P2P应用主要包括P2P文件共享、即时通信、P2P流媒体、分布式存储等。

基于P2P的应用是服务分散型的,因为服务不是集中在少数几个服务器计算机中,而是分散在大量对等计算机中,这些计算机并不为服务提供商所有,而是为个人控制的桌面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它们通常位于住宅、校园和办公室中。

P2P方式的最突出特性之一就是它的可拓展性。因为系统每增加一个对等方,不仅增加的是服务的请求者,同时也增加了服务的提供者,系统性能不会因规模的增大而降低。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74059671/article/details/12843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