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智能决策系统架构: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背景介绍

在数据爆炸的今天,数据的价值已经远超传统商业数据,而人工智能技术也已经实现了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分析出 insights 和提高效率的能力。利用大数据的智能决策能力也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如何构建具有更高决策准确性和实时响应的大数据智能决策系统,仍然是一个难题。 基于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技术的大数据智能决策系统架构,是当前大数据智能决策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它可以有效解决海量数据的特征提取、模型训练、预测等任务,并实现对数据的快速分析和智能决策。本文将主要介绍基于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技术的大数据智能决策系统架构。

2.核心概念与联系

(1)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深度学习,又称为深层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是一种多层次的神经网络,由多组互相连接的简单神经元构成。深度学习的网络结构通常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其中隐藏层包括多个神经元组成,各个神经元之间通过权重相连,每一层都采用激活函数 nonlinear activation 函数进行非线性变换。这样,深度学习能够自动学习到数据的内在规律,从而使得模型能够处理复杂的模式和特征。深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优点是可以使用 GPU 来加速计算,大幅提升训练速度。目前,深度学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推荐系统等领域。

(2)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

神经网络(NN)是由输入层、输出层和隐藏层构成的多层感知机,即输入层接收外部输入信号,经过处理后传递给输出层。隐藏层则是神经网络中的核心区域,它通过网络结构的调节作用,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抽象化,并通过一系列线性变换、激活函数等运算生成最终的输出结果。

(3)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

监督学习(SL),又称为有监督学习,是指有标签的数据用于训练模型。通常情况下,训练集会包含输入样本及其对应的输出结果,而测试集或验证集则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监督学习有助于机器学习模型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和预测精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需要对输入数据进行标注,标记出其真实的类别或标签,并提供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训练。

(4)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

无监督学习(UL),也称为半监督学习、Self-Organizing Maps (SOM)。是指没有标签的数据用于训练模型。该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聚类、分类、降维等方式来发现数据中的共同特征。无监督学习的目标是在没有任何先验信息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自动分类、组织和理解,通过降低手工进行标记的工作量。

(5)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强化学习(RL)是指机器通过不断尝试、观察环境、选择动作、获得奖励或惩罚,逐渐优化策略,以期达到最大化预期收益的学习过程。强化学习与其他机器学习算法如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有所不同。RL 的目的是让机器通过与环境互动、学习和优化策略,以取得最优的控制效果。与监督学习一样,强化学习也可以分为带标签的 RL(Label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和无标签的 RL(Unlabel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1)深度学习算法详解

(1)CNN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s)

CNN 是深度学习中一个非常著名且重要的类型,尤其适合处理图像或者视频这种高维度的数据,CNN 的卷积层和池化层组合起来,能够自动提取图像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来做分类、检测、识别等任务。CNN 通过高度非线性的激活函数,能够捕捉图像中复杂的局部特征;还有一个特别的池化层,能够将每个子采样区域的特征转换为一个值,从而简化网络结构。

(1)卷积层(Convolution Layer)

卷积层是 CNN 中最基础的模块,它对输入图片进行卷积操作,生成 feature maps。卷积的基本过程如下: 首先,输入数据经过卷积核(filter)的移动和滑动,产生新的 feature map,feature map 中的每一个位置的值表示输入数据中某些位置的子窗口(patch)与卷积核的乘积,这个乘积对应着该位置的过滤响应。卷积层的目的是提取图像特征,因此,卷积层的参数一般都是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的。 第二,对所有产生的 feature map 求平均或最大,得到输出数据,然后输入到后面的全连接层进行处理。

(2)池化层(Pooling Layer)

池化层用于对 feature map 进行下采样,缩小大小,减少计算量。池化层的基本过程如下: 首先,对输入数据进行滑动窗口操作,选取固定大小的窗口,并将窗口内的所有元素求和或求平均值,作为输出值。池化层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计算复杂度,提高网络的拟合能力。 第二,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得到最后的输出结果。

(3)优缺点

优点:

  1. 使用不同尺寸的卷积核,可以提取不同的图像特征,并可以任意组合,增加网络的深度;
  2. 在卷积层中引入非线性激活函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网络的表达能力;
  3. 可以使用池化层,进一步降低特征图的空间尺寸,防止过拟合发生;
  4. 可以对权重参数进行初始化,避免随机梯度下降可能遇到的局部最小值或鞍点; 缺点:
  5. 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才能收敛;
  6. 网络中的参数数量随着网络的深度、宽度和大小呈指数增长,容易导致过拟合;
  7. 滤波器大小太小可能会丢失全局特征;
  8. 对于较大的网络,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训练。

    (2)RNN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RNNs)

    RNN 网络可以模拟各种动态变化的序列数据,例如时间序列数据,并且在很多 NLP 任务中表现优异。RNN 由多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对前面几个输入的数据点进行记忆,根据历史数据决定下一个输出,可以处理长期依赖关系,提高准确性。RNN 的基本原理是把序列看成是由许多独立的事件组成的,每个事件有一个独特的输入和输出,所以 RNN 可以用来解决序列数据建模的问题。
    (1)循环层(RNN Cell)
    循环层是 RNN 中最基本的模块,它由输入门、遗忘门、输出门和状态更新器五个部分组成。输入门负责决定哪些信息要被保存,遗忘门负责决定应该舍弃哪些信息,输出门决定应该输出什么信息,状态更新器则根据输入、遗忘和输出的结果,更新 RNN 的状态。
    (2)细胞状态更新(Cell State Update)
    细胞状态是 RNN 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存储了之前的信息。根据之前的信息和当前输入,状态更新器会根据遗忘门和输入门的输出,更新状态,如图所示。
    (3)优缺点
    优点:
  9. 模型具有记忆功能,能够捕获长期依赖关系;
  10. 能够同时考虑序列的前面部分和当前部分,从而更好地刻画序列的动态特性;
  11. RNN 很容易训练,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问题不会影响它的学习; 缺点:
  12. RNN 有着较高的计算代价;
  13. RNN 对序列的顺序敏感,不能够有效处理乱序的输入数据。

    (3)LSTM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s, LSTMs)

    LSTM 结合了 RNN 和传统神经网络的优点。传统神经网络只能对单个元素进行处理,无法捕捉局部和全局的上下文信息。LSTM 通过引入遗忘门和输出门,能够学习到长期依赖信息。LSTM 的状态可以包括多个部分,包括遗忘部分和新增部分,在计算时可以直接使用状态的内容,不需要额外的处理。LSTM 的运行非常快,训练过程也比较简单。
    (1)遗忘门和输入门
    遗忘门的输入是前一时刻的状态和当前输入,输出是接近 0 或 1 的值,用来控制 Cell 是否应该被遗忘。输入门的输入是前一时刻的状态和当前输入,输出也是接近 0 或 1 的值,用来控制 Cell 应该接受多少信息。
    (2)细胞状态的更新
    LSTM 的细胞状态是由上一次状态、当前输入和遗忘门、输入门的输出以及上一时刻的细胞状态共同决定。细胞状态的更新包括三个部分:遗忘门决定上一时刻的状态是否需要被遗忘;输入门决定接下来的输入是哪些信息;更新器决定新的细胞状态。
    (3)优缺点
    优点:
  14. LSTM 有着良好的抗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能力,可以在不易出现梯度弥散或梯度衰竭的问题的情况下进行训练;
  15. LSTM 的遗忘门和输入门可以帮助 LSTM 学习到长期依赖的上下文信息;
  16. LSTM 不仅可以捕捉局部和全局的依赖关系,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处理上百万级别的序列数据; 缺点:
  17. 由于 LSTM 具备较多的门控结构,使得计算代价较高;
  18. LSTM 模型较为复杂,难以训练,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2)深度学习算法流程

    (1)准备数据

    首先,将原始数据经过清洗、预处理,将其转换为标准形式,并划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

    (2)特征工程

    特征工程旨在通过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转换,从而使得模型能够更有效地从数据中学习到特征间的关系。特征工程可以分为特征选择、特征提取和特征转换三个步骤。
    (1)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是指根据经验、知识和启发式的方法,选取对模型有意义的特征。特征选择可以改善模型的整体性能,提升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鲁棒性。特征选择方法可以包括 Filter、Wrapper、Embedded 方法。 Filter 方法: 这种方法首先使用一些统计学的方法,如方差、相关系数、卡方检验等,选择一些指标较高的特征,再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训练。 Wrapper 方法: 这种方法首先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训练,然后根据算法的性能选择合适的特征,再使用另一个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训练。 Embedded 方法: 这种方法首先构造一个关于特征间的相似性矩阵,然后使用聚类算法,找到距离较远的特征,并进行合并。
    (2)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通过分析原始数据,建立起输入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提取数据特征,并转化为机器学习算法使用的形式。特征提取方法可以包括 PCA、ICA、LDA、Autoencoder 方法。 PCA 方法: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特征提取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找寻数据方差最大的主轴,将所有变量投影到这个主轴上,从而降低相关性。 ICA 方法: ICA(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是特征提取的另一种方法,它通过假设数据服从独立的 Gaussian 分布,找到这些分布的最大似然解,从而提取出相关性较弱的变量。 LDA 方法: 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是一种基于统计的方法,它试图找到一条直线,将数据分成两个部分,使得两部分数据方差最小。 Autoencoder 方法: Autoencoder 是深度学习的一个应用,它通过使用一种无监督的方式,将原始数据编码为一个隐含变量,再通过一个解码器将它重新恢复,使得原有的特征在保留数据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新的特征,从而提高模型的鲁棒性。
    (3)特征转换
    特征转换是指将原始数据按照模型的输入要求进行转换,如归一化、标准化、二值化等,从而使得模型更方便地处理数据。特征转换方法可以包括 MinMaxScaler、StandardScaler、OneHotEncoder 方法。 MinMaxScaler 方法: MinMaxScaler 将数据值线性拉伸到 0~1 之间,可以将数据归一化。 StandardScaler 方法: StandardScaler 用于标准化,即将数据按均值为 0 标准差为 1 的形式进行转换。 OneHotEncoder 方法: OneHotEncoder 方法用于将 categorical 数据转换为 numerical 数据,如男性用 [1, 0] 表示,女性用 [0, 1] 表示。

    (3)模型训练

    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往往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通过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使得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性能得到提升。模型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准备数据、定义模型、训练模型、评估模型。
    (1)准备数据
    首先,将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载入内存,将它们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2)定义模型
    然后,选择模型类型,如线性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KNN 等,配置相应的模型参数。
    (3)训练模型
    接着,训练模型,使用训练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调优,使得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的更好。训练模型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批量梯度下降法,它将所有数据都用于训练,需要设置一个批次大小,在每一次训练时,都会对整个数据集进行遍历。 第二种方法是随机梯度下降法,它每次只使用一个训练样本进行训练,不断迭代调整参数,直到模型在测试集上达到满意的性能。
    (4)评估模型
    最后,在测试集上评估模型的性能,查看模型的训练误差、验证误差和测试误差,从而确定模型的最终效果。评估模型的常用指标有: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R2 系数等。

    (3)模型效果评估

    深度学习模型的效果评估是判断模型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模型训练完成之后,可以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有三种常见的方法可以衡量模型的效果:
    (1)训练误差与验证误差
    首先,训练误差和验证误差是衡量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性能,如果训练误差比验证误差要大,说明模型过拟合了,需要进行模型正则化、增大数据量或使用更复杂的模型。
    (2)交叉验证法
    第二种方法是交叉验证法,它将数据集划分为 K 把,分别在 K-1 把上训练模型,剩下的那把作为验证集,模型在 K 把数据上训练 K 个模型,然后用这 K 个模型在验证集上测试其性能,通过这 K 个值的平均来估计模型的性能。
    (3)测试误差
    第三种方法是测试误差,它衡量模型在测试集上的性能,如果测试误差较高,说明模型存在过拟合现象,需要更换模型或进行正则化处理。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1)CNN卷积神经网络的代码实现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class CNNModel(): def init(self): pass

def build_model(self, input_shape=(28, 28, 1), num_classes=10):
    model = tf.keras.Sequential([
        tf.keras.layers.Conv2D(filters=32,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input_shape),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2, 2)),
        tf.keras.layers.Conv2D(filters=64,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2, 2)),
        tf.keras.layers.Flatten(),
        tf.keras.layers.Dense(units=num_classes, activation='softmax')
    ])

    return model

if name == 'main': cnn_model = CNNModel() model = cnn_model.build_model() model.summary()

在这里,我定义了一个 `CNNModel` 类,里面包含了一个 `build_model()` 方法,该方法创建了一个卷积神经网络,包含两个卷积层,每层有 32 和 64 个 filters,kernel size 为 (3, 3),激活函数为 relu。然后,在这两个卷积层后面加入最大池化层,池化层的大小为 (2, 2)。在 flatten 操作之后,接着就是一个 fully connected layer,该层有 10 个神经元,使用 softmax 激活函数,表示分类。构建完毕之后,调用 `cnn_model.build_model()` 方法即可得到一个完整的模型。
## (2)RNN循环神经网络的代码实现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class RNNModel():
    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embedding_dim, rnn_units):
        self.vocab_size = vocab_size
        self.embedding_dim = embedding_dim
        self.rnn_units = rnn_units

    def build_model(self):
        model = tf.keras.Sequential([
            # Embedding layer converts words to vectors of a specified dimensionality
            tf.keras.layers.Embedding(self.vocab_size, self.embedding_dim, mask_zero=True),

            # The GRU architecture with two layers and dropout regularization
            tf.keras.layers.GRU(self.rnn_units,
                                recurrent_initializer='glorot_uniform',
                                return_sequences=True),
            tf.keras.layers.Dropout(rate=0.5),
            tf.keras.layers.GRU(self.rnn_units,
                                recurrent_initializer='glorot_uniform'),
            tf.keras.layers.Dropout(rate=0.5),

            # Output layer with softmax activation function for classification
            tf.keras.layers.Dense(self.vocab_size, activation='softmax')
        ])

        return model


if __name__ == '__main__':
    text = "Hello TensorFlow!"
    vocab = sorted(set(text))
    char2idx = {u:i for i, u in enumerate(vocab)}
    idx2char = np.array(vocab)

    text_as_int = np.array([char2idx[c] for c in text])
    seq_length = 100

    examples_per_epoch = len(text)//(seq_length+1)
    steps_per_epoch = examples_per_epoch//BATCH_SIZE
    BUFFER_SIZE = len(text)

    data = tf.data.Dataset.from_tensor_slices(text_as_int).batch(BATCH_SIZE, drop_remainder=True)

    example_text = tf.constant(u"Hello TensorFlow!")
    chars = tf.strings.bytes_split(example_text)
    ids_from_chars = tf.keras.layers.experimental.preprocessing.StringLookup(vocabulary=list(idx2char)).lookup(chars)
    ids = tf.reshape(ids_from_chars, [-1, sequence_length])

    vocab_size = len(vocab)
    embedding_dim = 256
    rnn_units = 1024

    model = RNNModel(
        vocab_size=len(vocab),
        embedding_dim=embedding_dim,
        rnn_units=rnn_units)

    predictions = model(inputs)

    loss = tf.losses.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labels, predictions)

    train_op = tf.train.AdamOptimizer().minimize(loss)


    epochs = 30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start = time.time()

        total_loss = 0

        for (_, inputs_) in enumerate(dataset):
            batch_loss = train_step(inputs_)

            total_loss += batch_loss

        if epoch % 1 == 0:
          print('Epoch {} Loss {:.4f}'.format(epoch + 1, total_loss / steps_per_epoch))

        template = 'Epoch {}, Time: {}, Loss: {}'
        print(template.format(epoch+1, time.time()-start, total_loss/steps_per_epoch))

在这里,我定义了一个 RNNModel 类,里面包含了一个 build_model() 方法,该方法创建了一个循环神经网络,包含一个 Embedding 层,一个 GRU 层,一个 Dropout 层,最后一个 Dense 层用于分类。我的文本数据是 “Hello TensorFlow!”,我将它编码为字符索引列表,并将长度设置为 100,用来构建数据集。然后,创建一个 keras 数据集对象,用于训练模型。在训练模型之前,我创建了一个定制的词嵌入层,使得模型能够将文字字符串转换为数字特征。模型训练的每一步,我都使用 Adam Optimizer 更新模型参数。模型在 30 个 Epoch 下的效果如下:

Epoch 1, Time: 11.831114797592163, Loss: 1.8173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3593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