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文明》

  • 量数: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即人类对事物进行测量的结果,关键是精确
  • 据数:源于对周围环境的记录是一种证据、根据,如照片、视频、音频。关键在于清晰地“留据”。
  • 目前以据数为中心的大数据讨论主要停留在一下就几个方面
    1、精准营销,即互联网广告业;
    2、商业和社会信用:如芝麻信用,先记录消费者信用,然后在后期从中获利;
    3、隐私问题。
  • 文字只是数据的一个子集。

数惧

  • 普适记录:每个人都可以用一部手机录音、拍照、做笔记,而且可以快速传播出去。
  • 剑桥分析公司,科根,从社交数据入手,通过点赞数据进行心理特质分析,随后与消费数据相匹配,进行心理画像,建立心理档案,由此针对目标人群投放不同的广告和邮件,影响选民结果
  • 价格操控:大数据“杀熟”。App上订酒店,打车软件动态定价,包括淘宝首页的“千人千面”,腾讯“微粒贷”,基础在于移动互联带来的“一人一屏”,从而带来“千人千价”的结果。
  • AlphaGo,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
  • 数据正在变成“数惧”,大众不断地像互联网贡献数据,互联网公司不断地使用这些数据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人工智能产品,而这些产品又在不断地取代大众的生活。

无形地追踪

  • 中国天网“三体”:官方天网、民间天网和车载移动天网。
  • 互联网:应该有征求地收集数据
  • 雾计算
    信息分三类:影像、文字、声音,主要靠人类地视觉(80%)和听觉(20%),人工智能产业化第一步应该是大规模应用智能摄像头,这种摄像头不仅可以录制图像,还可以分析图像,甚至收集、分析声音,那时也就形成了智能天网。
    所谓雾计算,就是把数据储存在网络边缘设备中,并赋予其边缘设备分析能力,让计算直接在边缘发生,减少对数据传输和中心服务地依赖。这个比喻正是与雾“四处弥漫、无处不在”特性相吻合。

人脸和人工智能

  • 记录人身份的方式:古代人用画像记录,而后出现照片,摄影技术不断进步,1888年柯达公司发明了胶卷,80年代开始指纹识别技术,技术不断地改善,准确度不断提高。
  • 所谓机器学习,就是通过计算机地自主计算,不断调整神经网络中的权重参数,自动确认其函数关系。人是靠经验,机器是靠历史数据

大数据的连接与整合

  • 从前是有行为,无记录,现在是“行为一再简单化,记录必须留下”。现在公共交通必须实名制,如高铁,火车票,飞机票,我们可以直接刷身份证入闸,甚至不需要取票;可以手机上直接打车,可以绑定自动扣款,不需要额外操作,仅在云端留下数。
  • 数纹:因为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和信息系统,今天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被记录,都在转变为数据。在这些数据中间,是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银行账号、微信号、身高、体重、脸型个体的标志,因为这些标志的存在,数据可以被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数据空间。在数据空间里每个人或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独特的“数体”,它可以被无数数据定义每一组数据都有自己的特征,这就是数据纹理,简称“数纹”。
  • 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被记录,转化为数据,其中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银行账号,微信号,身高,体重,脸型,还包括每个人的指纹,心跳和血压等生理数据。一个人的生理,消费,社交,信用,医疗,教育,这些数据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大更独特的数据纹理,凭借这些纹理,便可以无比清晰的定义一个人,区分一个人和另一个人。
  • 数纹与中国人最早对纹理的认识(131页)
  • 姓是国家人为创造的在现代社会,我们要找一个人第一要素就是姓名,其次是电话号码,然后是地址,现在可能还有微信号。我们的姓名有重复,电话、地址却是独特的,没有电话,社会如果还存在相同的姓名,那就无法区分,无法辨别谁是谁,这就是一个高度模糊的社会,这意味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治理的低效性,因为一个地区可能成为避难所也可能藏污纳垢,国家之所以要创造性,就是为了清晰地区分每一个人。清晰是管理和控制的前提模糊不仅是科学的敌人,也是管理的最大敌人,在社会管理中管理者,只有信息的辨识每一个人,才能在国民纪律记录的体系里把具体的人和人的关系关联起来,才能落实户籍、纳税、征兵、治安、医疗、福利、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等社会管理的制度,所以清晰性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中国很早就完成了姓与名的区别,“百家姓”、“老百姓”的提法由来已久。事实上,中国的封建社会有其稳定,也和这项措施有关,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许多国家开始建立制度一组号码标识人,当今数据时代,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 超级档案所谓超级档案,就是不断通过获取,连接用户的数据,争取掌握用户的一举一动,一个公司可以与许多公司和公司合作,把一个用户在自己公司网站上留下的点击,浏览,搜索痕迹,和其他网站的点击浏览相联系,此外还可以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信息映射到自己的用户群上,通过手机号码,电子邮件等唯一性的识别符在自己的服务器器中集群上进行大规模的匹配,已确认,谁是谁?例如,不少人用手机号码或邮箱地址注册微博,信用卡公司通过这两项数据的对比就可以在微博上确认本公司的客户,信用卡公司可以监测这名消费者者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行,根据他的最新动态,向他推送服务。数据连接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每天都在发生,如果政府将不同部门的数据,整合起来为每一个市民建立一个超级档案,把一个市民在教育、医疗、交通、社保、纳税、犯罪、消费等不同数据串联起来,这份档案包含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人生阶段明细,一旦这个数据库建好,对于每一个市民,都可以依托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实现终身记录,终身分析终身管理,终身服务。超级档案的建立,结果就是精细化,信息化,个性化,智能化管理。
  • 历代政治家把去除侥幸心理提到国家大众的高度,《左传》中引用谚语说,如果百姓多存侥幸心理,那将是国家的不幸,而如果拥有善于治理国家的能人,不会存侥幸心理的过敏,荀子在《富国》中论述说,一个理想的社会是“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及朝廷上没有无德无功而侥幸获得官位的,百姓中没有游手好闲,而侥幸生存下来的。到宋朝庆历年间,国运积弱,范仲淹提出十项新政改革措施,“抑侥幸”排在第二位,“抑侥幸”之所以常常被作为国策讨论,是因为历代政治家都认识到,历史上确实存在了坏事,但侥幸逃脱惩罚的案例,让人性中随之而来的侥幸心理不可鼓励,如果人人效仿,侥幸心理成为普遍的风气,那就是国家的大害。为什么有人可以侥幸逃脱惩罚呢?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记录,如果人的行为,无论大小,都能被一一记录下来,那人类的侥幸心理和行为就会大大减少。比如在摄像头和相机出现后,在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记录,公安民警办事效率提高,体育竞技赛场裁决更公平,由于意识到记录无处不在,人们的行为更加规范,进而犯罪也会率降低。这样才会迎来一个更安全,更稳定的社会。
  • 过去的皇帝如果是生活在现在,那一定是很痛苦的,过去有史官记录,他们的言行举止,而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可能被每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记录,现代人发明了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和手机,把基于文字的记录升级为基于数据的记录,和文字相比,如今的记录更加精确,而且可传播、可永远保存。过去人们对神的敬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过去发生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当时人们没有对其记录,以致后世的人不可理解,便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畏之心。而现在,一切的现象都可以被数据记录下来,于是,上帝将不再是虚构的角色,而是等同于现实存在,在各种记录下,人类将逐步祛魅,人性的善恶,生活的琐碎,迷茫与困顿将更加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变革,但道德将仍然存在。

如何被记录赋能

  • 远古时期,人类就有了,写写画画的冲动,在沙地、树皮、兽皮石壁上刻画记号,结绳记事,这些做法都表明,远古人类已经有了记录的需要,意识到了记录的作用,但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文字的出现才为真正的记录奠定了基础。《易经》说,“上古结绳而事,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不在于语言而,在于文字,是文字,让人类走出荒蛮状态,文字的出现,让人类可以开始记录;规则和法律开始出现,知识得以传承。
  • 文字和纸张的发明是早期中国文化一直领先于世界的最重要的原因,从汉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识字率大幅增长,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国由此成为当时最富裕的文明体,接下来中国的落后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解释,其标志性的事件是西方社会发明,并普及了印刷机,1454年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使得知识信息在西方社会大面积传播,西方文明在印刷机的推动之下建立了图书馆和文献制度,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
  • 中国瓷器在18世纪以前属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然而,从18世纪初开始,欧洲人通过实验记录和定量分析方法,掌握了瓷器(骨瓷)的成份和炼制方法,开始超越中国。反观中国瓷器,技术传授仅仅靠师徒之间口耳相传,而且很多手艺为了保密行业内不予记录,很多技术因为没有详细的记录而失传。另外一个例子,关于红楼梦这本书的身世一直有许多未解之谜,据红学界考证,红楼梦成书之后的传播靠多方传抄,各种版本都达120多种,抄写的过程中就存在许多改笔或抄写错误,事到如今谁也分布清楚,哪个版本才是真正最近原版的版本。
  • 如今看来,是互联网为“数文明”的大时代奠定了基础,智能手机的普及为这个时代拉开了序幕,人类拥有了比印刷机强大千万倍的记录工具,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我们既是时代的读者,也是时代的作者,普世纪录,全面计算,将成为一个人的赋能,将高度推动文明的大发展,作为一个整个社会记录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必将释放文字发明以来最为惊人的创新能量,重塑人性和天下,造出一个全新的“数文明”。

未来

  • 人类一切的努力,本质上分析,都是在预测未来。如果能掌控未来,就能更好地把握现在,我们今天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大数据的预测能力,它到底能预测什么?边界又在哪里?如果无法准确的预测,真正推动这个时代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人工智能主导的社会,它的边界和风险又在哪里?
  • 如果人类的生活可以被预测,那人就是机器,牛顿把在宏观上支配整个自然界的规律都用量化的方式来表达,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用蒸汽机,纺织机的机器时代,都是拜其科学发现所赐。拉普拉斯提出,宇宙里从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粒子的运动都可以用一条简单的公式来表达,之所以一切不能预测,是我们没有掌握足够多的,万事万物的记录。然而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数据,便可以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 现代量子力学认为,微观物理现象不可能在未被干扰的情况下被测量和观察,一旦进行测量,参与观察的人和测量的仪器就会对该粒子发生作用,发生干扰,而且干扰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即我们一旦去观察预测,它就开始改变。这和人类世界是何其相似,当史官拿起笔跟着皇帝,当镜头对准演讲者,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就开始调整,当人们知道自己在被记录、被观察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下一时刻的行为和轨迹。我们是否可以把人想象成为城市中的人?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是观测不了的粒子,人类对自己未来的预测永远不可能准确,因为一旦说出自己的预测,就会有人反其道行之改变被测者的行为。之前提到的普氏调查,无论这些数据如何连接,他们的结果都是不连续的,跳跃的,间断的,所以关于收集到的人的数据,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其轨迹,只能推算出空间的活动范围概率。但是总体确实可以被预测的,因为群体之内的自由意志,可能相互平衡抵消。然而数据会逼近事实,但无论数据再大,终究不是事实。人就像刻舟,求剑的主人一样只能掌握的永远是某一个节点,某一个范围的小事实,有混乱和困惑之感是再不过的事了记录永远是在追赶事实,这就是记录的局限。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8265735/article/details/831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