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陀罗小经》笔记

有身:五取蕴

有身集:欲的渴爱、有的渴爱、虚无的渴爱,导致再生,伴随欢喜与贪。

有身灭:渴爱的无余褪去与灭、舍弃、断念、解脱、无依住。

导向有身灭道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执取:执取既非就是五取蕴,也非除了五取蕴外有执取,凡对于五取蕴有欲贪者,在那里就有执取。

有身见:未受教导的一般人——

             是不曾见过圣者的,不熟练圣者法的,未受圣者法训练的;

             是不曾见过善人的,不熟练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训练的,

            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认为受…..(中略)

            认为想…..(中略)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7982161 查看本文章

            认为 行…..(中略)

            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

            这样有有身见。

三蕴:戒蕴、定蕴、慧蕴

八支圣道是有为的。八支圣道被三蕴包含。正语、正业、正命这些法被戒蕴包含;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法被定蕴包含;正见、正思维些法被慧蕴包含。

定:凡心一境性者,这是定;四念住是定相;四正勤是定的资助;就这些法的练习、修习、多修习,在这里,这是定的修习。

行:入出息是身行,寻与伺是语行,想与受是心行。

入出息与身体有关,这些法被身体所束缚,因此,入出息是身行。

寻与伺在前,迸出言语在后,因此,寻与伺是语行。

想与受与心有关,这些法被心所束缚,因此,想与受是心行。

怎样入想受灭?入想受灭的比丘不这么想:‘我将入想受灭。’或‘我入想受灭。’或‘我已入想受灭。’而是心如之前所修习的导引到那样的状况。

入想受灭的比丘语行第一个被灭,其后是身行,其后是心行。

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丘不这么想:‘我将从想受灭等至出来。’或‘我从想受灭等至出来。’或‘我已从想受灭等至出来。’而是心如之前所修习的导引到那样的状况。

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丘心行第一个生起,其后是身行,其后是语行。

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丘触达三种触:空触、无相触、无愿触。

从想受灭等至出来的比丘,心向远离低斜、向远离倾斜、向远离坡斜。

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凡感受与身体有关或与心有关的乐与喜悦,这是乐受。

凡感受与身体有关或与心有关的苦与不喜悦,这是苦受。

凡感受与身体有关或与心有关的既非喜悦也非不喜悦,这是不苦不乐受。

乐受有什么乐?有什么苦呢?苦受有什么乐?有什么苦呢?不苦不乐受有什么乐?有什么苦呢?
乐受的持续是乐,变易则苦;

苦受的持续是苦,变易则乐;

不苦不乐受有智是乐,无智则苦。

乐受潜伏贪烦恼潜在趋势,

苦受潜伏嫌恶烦恼潜在趋势,

不苦不乐受潜伏无明烦恼潜在趋势。

非贪烦恼潜在趋势都潜伏在一切乐受中,

非嫌恶烦恼潜在趋势都潜伏在一切苦受中,

非无明烦恼潜在趋势都潜伏在一切不苦不乐受中。

在乐受中贪烦恼潜在趋势应该被舍断,

在苦受中嫌恶烦恼潜在趋势应该被舍断,

在不苦不乐受中无明烦恼潜在趋势应该被舍断。

非在一切乐受中贪烦恼潜在趋势都应该被舍断,

非在一切苦受中嫌恶烦恼潜在趋势都应该被舍断,

非在一切不苦不乐受中无明烦恼潜在趋势都应该被舍断。

你超越问题了,你不能把握问题的极限。梵行是基于涅盘,涅盘为彼岸,涅盘为终结。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sugerlato/p/1193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