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屌丝程序员的青春(二八一)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变革,大龄恐惧症越来越多地在技术圈被人讨论。很多程序员在工作5~10年以后都会开始思考5年、10年甚至更久以后的自己会是怎样一种生活工作状态,以及是否会被时代抛弃。

特别是全民创业的这几年,大到BAT,小到创业公司,喜欢年轻员工成了许多企业招人时的隐形规定之一。比如华为就明确规定员工45岁以后必须退休。阿里这几年也在追求团队年轻化,35岁以上的程序员申请P8以下的职位成功率很低。有些互联网金融公司表示平时在招聘技术人才时,普通开发人员的年龄不得超过30岁,架构师年龄不得超过35岁。许多高速发展的创业公司更是年轻人的天下,从CEO到CTO,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情况比比皆是。

现在的互联网世界似乎成了年轻人的天下。那么,那些工作10年以上,年过35岁的程序员都去哪儿了呢?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怎样?

38岁的魏某,200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某研究型院校,目前在北京定居,有车有房、有妻有子。前10年的职业生涯一路顺畅,在身边大多数同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当老师的情况下,志不在此的魏某选择了加入当时正处于萌芽阶段的互联网行业,此后一做就是10年。

最开始他在一家当时并不知名,现在已成为北京一线的互联网公司做搜索相关的技术工作。两年后由于没有更大的技术施展空间,便离职去了某BAT在北京的分部,此后一做就是8年。从普通开发人员到小组Leader再到管理者,8年时间内魏某晋升了4级。虽然他当时做的还是搜索算法那一套,但是由于公司产品在市场上有更强大的竞争对手,用户规模也一直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阶段难以突破,工作基本已经没什么挑战。

魏某说:“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来我们公司,觉得像BAT里的养老院。他们更想有一个平台,能够让他们接触一个产品或项目从0到1的过程,而不是在前人的代码基础上做重复工作”,技术上的老旧可能是许多大公司的通病,也是阻碍更多年轻人加入的原因。然而技术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即使是魏某这种即将奔四的程序员,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依然会给他们带来危机感和吸引力。后来,魏某选择离开工作了8年的BAT公司,来外面的世界看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在40岁之前再拼一把”。

然而面试的过程并不顺利,学历和工作背景都异常优秀的魏某只收到了5封面试邀请,接受了2家后,其中一家公司在一轮面试后就以他的技术太老旧为由拒绝了他,这给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技术实力比较自信的他带来了一定打击。但最终他还是成功入职了另一家创业公司,做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相关的工作,带领10人左右的团队,向一个比自己年龄小的上级汇报。工作节奏从在BAT的每天七八点下班,变成了晚上10点以后下班,有时周末也会在家加班。

魏某从繁忙之中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38岁的他看上去有些疲惫。记者采访魏某的过程中也能感觉到他精神状态的紧绷。“刚进来几个月,每天工作都挺充实的”他笑着说,“有一些在之前工作中没接触过的语言和技术,比如Scala和机器学习,现在也都在学习”。

记者问:“除这些以外呢?您还有其它工作要处理吗?”。

“有的,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四部分:写代码、管理团队、做数据挖掘相关的工作、做机器学习方面的研究”。

记者问:“听上去做的有点杂,您有没有向上级提过把主要精力放在某一块工作上,比如管理?”

魏某犹豫了片刻后说:“其实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很多都处于摸索阶段,大家都没有足够丰富的经验,难免会踩坑,这些坑延缓了项目的进度,也是导致我们加班的因素之一。但好在遇到问题大家愿意一起讨论、寻找解决方案,现阶段虽然累,但是也成长很多”。

当“成长”这个词从一位年近40岁,有着10年左右工作经验的程序员口中冒出来时,竟让人一时间有些恍惚。虽然工作背景光鲜亮丽,但无疑魏某是有危机感的,他深知学技术需要持续付出大量精力,无论到了哪个年龄阶段都需要不断摄入新知识,否则就会被后起之秀追赶上。虽有心追赶时代的步伐,然而在BAT公司待了太长时间的魏某初次来到属于互联网公司“年轻人的世界”里时,他还是在忙碌中感到了深深地焦虑。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tanga842428/article/details/81115551